伯益,大业之子。大业,世代无考证。皋陶升迁后,大业继承理司的职位,一切制度按照皋陶旧制,并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积极立法并对人们进行赏罚。为各大氏族部落的社稷立下赫赫大功,受到部族的尊敬。
大禹本想将位子让给大业,可大业却早先离世了,于是就把继承人定为一样有功德的伯益。
伯益跟随大禹治水,功劳巨大,在地势低洼的地方教民众种稻谷,促进农业发展。而且他还是舜帝家族的女婿。
第二就是伯益还改进了黄帝凿井的方式,因为长期治水的缘故,他发现了地下水存在的秘密。凿井技术提升后,人们开始靠近河流定居,再也不用担心河水泛滥的威胁。
大禹继位后,伯益也是积极辅佐大禹,对于政治和理念也是大体相同。并且他还劝诫大禹:凡是要有前瞻性,要考虑周全。不要违背法则、制度,不要过度游乐享受,不要违背规律去追求百姓的称誉,不要违反民意而满足自己的欲望。治国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废,自满会招致损害,谦虚则会受到益处,要选贤任能、除奸去邪。
大禹有铸鼎,那是国家的私有物。于是伯益就把大禹治水时期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逸闻趣事记录下来,拟写成了《山海经》的一部分素材。
姒启,大禹和涂山氏的儿子。虽然姒启没有伯益那样的功绩,但他注定要继承夏后氏和涂山氏的,所以在他的手里,权利地位还是很大的,而且他要是叛乱争夺权位,天下必然生灵涂炭。
一个是功德到达顶峰的人,一个是权势到达顶峰的人,所以到底该选谁呢?这决定了禅让制的命运。
禅让制终究是老了,人们最终更倾向于启。
在那个物质为主的父系时代,人们更倾向于具有真正实力的人,伯益虽然有功绩,但要因为站队伯益而发动战争,即使打败了启,那么部族社会就会回到过去黄帝时代大部族分裂的状态,建立起来的大一统根基就此会被打断,这罪过是很大的。
相反如果站在启那边,那么就不会发生以上这些事情,但德行的传统教化就要受到大大的亏损。总之,无论是哪个诸侯,目前都不想卷入这样的是非之中。
大禹在位四十五年(竹书纪年载),东行到了会稽后驾崩了,归葬于会稽。
继位之争因此被提上了日程。按照大禹遗召,伯益继位。但启又怎么肯屈居人下呢,大氏族依附于弱小氏族管辖,这是从来没有的事情。于是启立刻发动对继承人的攻击,夺取了伯益领袖的职位。最终并不知道伯益是不是被杀了,但启的这次叛乱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其实禅让制的终结也是命运使然,五帝时期各部落都是炎黄,伏羲女娲后人,且实力都非常均衡,在这样的情况下,德行功绩就成为了突出优势,因此禅让制也从中诞生。但在夏后氏一家独大的大一统背景格局下,这样的均衡就被打破了,靠德行立位,反而是不靠谱的,最终也会被废止终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