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我只看见了“看见”,它就那样静静地立在我的屏幕上,和我玩起了干瞪眼。这样简简单单的一个标题,非得写出三千字的文章,确实是一个大的挑战。时间嘀嘀嗒嗒,我终于不得不承认,我干不过它,我看着它竟然毫无办法陪它玩下去。
1、自然“看见”
我打开电风扇,它离我约两米的距离,我看见它的三片扇叶已经消失成一圈光影,它卖力地转着,发出呼呼的声响,我却无法与它共鸣,毕竟我始终没有感受到它送过来的凉爽,它的风吹向何处,我不得而知,但它确确实实在不辞辛劳的工作,这些我有看到,我却接收不到成果,原来这就是真正的无用功。
在这一分一秒的发呆中,我想起了昨晚袭击我的那条蛇。那是一条黑色带着些金点的好看的蛇,约有一米多长,它们有三条,一字排开,上下三层地卧在小河的石头上,我看见它们时,第一感觉是好看,细长细长的,看起来不像大蟒那么吓人,那黑中带着金黄点缀的色彩,也分外吸引人。我喊先生看,这时我猛然发现,它们和我之间,隔着一层玻璃护栏,那护栏高约一米,或许是我叫先生的声音惊到了它们,最长的那条往前游向水里,突然,它回过头,身子跃过玻璃护栏,直接扑向我和先生。我啊啊尖叫两声,醒了过来,原来是梦一场,我在梦里竟然那样清晰地看见了它。我不是一个经常有梦的人,偶然有了,醒来也会忘得一干二净,这一次,我被吓醒了,梦里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我想起我是最怕蛇了,看见自己怕的东西,哪怕只是在梦里,也是那样可怕。
梦里看见的不算真看见,从睁眼开始,到晚上闭上眼,这一天下来,我要看见多少事、多少人、多少物,如果不是因为今天的“看见”一题,我会思考这个问题吗?应该不会,有什么值得伤脑筋去想呢,都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眼下,我却对此好奇起来,每天醒来,看向窗外,除了白光,我只看到那窗前已经旧得有些破烂的窗帘,十多年的使命下,它算是要走过辉煌一生了,我每天都看着它,它从鲜亮走向暗淡,它从簇新走向陈旧。每一个早上,我拉开它,用近乎野蛮的速度,到了晚上,我会拉拢它,一开一合,循环往复。它们日日为我所用,我看着它,眼里却好似从没有它,原来这就叫忽视,哪怕亲密到每天相伴,仍然可以视而不见。
我继续带着发现的眼光去想我的“看见”。我走出家门,在每一个春夏秋冬的早晨,奔赴属于我的战场。不管昨晚是噩梦醒来,还是美梦相伴,每一个上班的早晨,我都行色匆匆。走过四季,走过大街小巷。绿树如盖,我看见树阴下有阳光点点;秋风刮起满地黄叶,我看见枝头光秃秃的萧瑟;一只纸鸢在天空飞起,我看见春姑娘款款走来,唯独不见,那个飘雪的冬天。我看见那么多,却只是想念,我没有看见的那片雪,原来物以稀为贵才是真正的道理。
小区南门前是一条通往建材市场的大道,因为是单行线,车少路宽,这个暑假,火车站附近的旅行团都会把出行的大巴车停在这里,每天早晨,我出门就能看见清一色的旅游大巴,排成一条直线,扛着小旗子的导游,带着一队队游客,从火车站附近的酒店,穿过人行天桥走向我们小区,那个时候,我正在天桥底下等着红灯,看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导游的招呼下有序前进,偶尔出门晚一点点,他们早已抵达目的地,在大巴前鱼贯而入,我只能小心翼翼地慢行,生怕一不小心有那着急的人窜出来。尽管如此,我一点也不恼,我看着他们,内心充满温暖,我生活的城市,他们愿意来,说明这里是有吸引人的地方。已经沉寂了那么多年,空荡荡的街巷,没有了烟火气,更没有了热闹的人来人往,那是多么孤寂的时光。这一刻,出行路上,我看见拥挤的人群,心里是满满的温暖,原来这是对热闹的憧憬与希望。
2、另类“看见”
如果有时间,大概率我要把“看见”写成一个故事,而且一定是另类“看见”,我设想的主题是“寻找目击者”,也许是时间不够,更关键的是思考不够,我想在这短短的两三小时里,我是没有那个能耐的。
其实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通常较多地发生在交通事故案件中。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不是太偏僻或太晚的时间里,目击者肯定是有的,但你会发现,哪怕是悬赏寻找目击证人,也不一定会有人站出来,不是没有看见,而是看见了也不愿说出来,更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作证。多一事不如少事,这是基本的心态;其次万一站出来作证,结果遭打击报复了怎么办?也有道理,谁来保护说出真相的人的安全,似乎也没有人能保证,那为什么一定要人家站出来呢?
还有看见摔倒的老人扶不扶?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默认一种结果,假装没看见。现实就是这么残忍,因为扶了而被碰瓷的不在少数,或者即使不是真碰瓷,也有误会的情况,做好事却给自己惹出了麻烦,恼不恼?气不气?一定恼,绝对气,气死人的可能性也是有的。曾经有个高考生,被骗了学费,活活给伤心到气死了,真伤心是会死人的。
好在科技发展迅速,想要了解真相的手段越来越高超了,高清的360度无死角的摄像头下,一切真相都逃不掉,它用一双“千里眼”,为人们担负起监督职责,帮助我们来“看见”,有个设备,一切都不是问题。既不考验诚信,也不用考验道德品行,它就是一个公正的卫士,坚守岗位,维护正义。无论你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它都不偏袒任何一方,只以公正之态示人,还原真相。
自从有了它,过马路再也不用挥手示意快跑了,八年前,和女儿到了某发达国家,经过没有红绿灯的人行道时,看到一排车列队等行人,直到最后一个走完,才起步慢行,街上的车也跑得不快,没有挤挤擦擦各种加塞的情况。那个时候,特别希望国内也能如此,虽然已有五年驾龄,仍无法适应复杂的路面情况,时时被老司机们逼得无路可走。现在好了,实线变道,拍你没商量;不让行人,拍你更是没商量。几个回合下来,乖乖地听话,素质的养成,一方面靠教育,另一方面还得靠监督。
3、心中的“看见”
肉眼看见也好,视频监控也好,真相永远只有一个,正义也永远不会缺失。监控再完善,也无法保证万无一失。监控缺失下,不能缺少的是诚信,是对规则的遵守与坚持。俗话说得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果心中不能做到“看见”,自觉把双眼蒙蔽起来,难免不会做去违背规则的事。君不见,那么多犯经济问题的人,不懂规则吗?没有制度约束吗?都不是,只是心中的魔没有克服掉,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说的就是这个理。
倘若心中能时时高悬一盏明灯, 将内心的各种贪欲恶念统统扫除,自然能看见光明前途,而不会误入歧途。把外部的监督化作自己内心的遵循,规则自然就长进了心里,时时让我们“看见”自己的行为有没有逾矩,这就是自我约束,也是真正看清看见的要求。
违背了良心的行为,终是与正义背道而驰了。或许,短时间可能会左右视听,让人无法辨别,更无法看清,但终究是邪不压正,只是待一定时日或时机,真相定会浮出水面,正义也会战胜邪恶。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小人作恶,终有恶果可食。由此,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在什么样的恶运中,都要保持一双看见的双眼,从内心到行动,从行动到信念,都要坚守光明,坚持正义,让公正之光驱逐黑暗。也许,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柴静的《看见》正好表达了这个初衷。事实很重要,对事实的看法更重要,了解真相,保持客观,才是“看见”的核心。
看见,是一种幸福,有看见,就有体会和感受,那是我们可以谈论和思考的资本;失去了看见,也就失去了方向,靠着肓道前行,何尝不是一种不幸。当我们还有幸能够“看见”时,请珍惜这份资本,请保持这份能力,让公平、正义之光如影随行。
今日所说之看见,既是自然之看见,也是心中之看见,两者都很重要,失明失察,都会让我们失去正确的判断。能够“看见”,就是收获,就很美好!
(2023.8.1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