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家长因开跑车送娃,被踢出家长群的新闻刷屏了朋友圈。
对于那位家长而言,他只是想以自己的经济实力,尽可能的给孩子最好的生活。结果却引来了老师的抗议,担心这会造成孩子之间的攀比心理;其他家长们的冷嘲热讽,让他再买辆普通车,反正也不差钱。
开跑车的家长一句“有病吧”还没来得及发出,就被移出了群聊。
看到这件事,我想到的是,究竟会造成攀比的是家长,还是孩子?心灵因此受到震荡的,究竟是老师,还是孩子?
国庆的时候,跟一位朋友聊天。她说以前她很喜欢看朋友圈,那是她了解朋友们近况,跟他们互动的一种方式,可现在越来越害怕看朋友圈。
每次看到谁谁谁又去了国外哪里度假,谁谁谁又晒了一堆奢侈品,谁谁谁混得风生水起,谁谁谁各种上课考证,就觉得每天按部就班、两点一线的生活着的自己好像特别失败。
每个人过着怎样的生活,不都是自己的选择吗?即使是两点一线,不也是自己一度甘之如饴的吗?为什么看到别人开跑车送娃,看到别人在朋友圈晒比自己优越的生活,就心灵震颤、倍感压力呢?这样的压力究竟是来自于无谓的比较,还是来自于对自己人生的否定呢?
今天要推荐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很好的回答了上面两个问题。它的名字叫做《布拉德的中年危机》。
布拉德在一个非营利性组织工作,可以说整个青春都贡献给了这个组织。人到中年,微薄的收入,清贫的家境,让他开始怀疑起自己的人生。
学生时代的布拉德就读于一所排名仅次于哈佛和耶鲁的大学,曾是导师最得意的学生,一众好友中的灵魂人物。可如今,除了他以外的其他人,都功成名就。
有人成为了好莱坞知名的大导演;有人在白宫上班,出版了很多畅销书;有人拥有了自己的对冲基金公司,富得流油;有人卖掉了自己的科技公司,提前退休,在毛伊岛过着左右拥抱波西米亚美女的风流日子。
布拉德觉得,自己很失败。
布拉德最初认为这可能跟他选错了妻子有关。好友们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要么娶了有钱的妻子,要么娶了跟自己旗鼓相当、在工作上互相成就的妻子。而自己的妻子梅兰妮太容易满足,从不向他抱怨什么,也从不要求他改变什么。如果梅兰妮能够对他提出更多的要求,也许他的人生就会不同。
的确,把错误的原因归咎在别人的身上,自己总会觉得好受很多。可这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布拉德的自我怀疑,随着陪儿子特洛伊去曼哈顿的大学面试,开始升级了。
当他拿着自己的里程银卡,想带着儿子去贵宾室候机时,遭到了警卫的拒绝。警卫告诉他只有金卡和白金卡才可以进入贵宾室休息。这让他觉得很沮丧,尤其当他想到自己昔日的朋友们出游,都是乘坐私人飞机时,更是觉得自己特别失败。
他试图改变自己的境遇,向机场工作人员提出升级商务舱,宁可额外花费1600美元,他也想要尽可能的改变一次自己的命运。可结果,由于他的机票是在网上购买的打折机票,不满足升舱条件,再一次的遭到了拒绝。
布拉德为了宽慰即将面试的特洛伊,告诉他即使没有考进哈佛也没有关系,还有很多别的好学校。自己当年没有考进耶鲁,过得也挺好。
特洛伊回答他,他的老师非常看好自己,并认为自己极有希望考入哈佛的音乐学院。听到这些的布拉德,表情是尴尬的。他没有料到,不知不觉间,儿子可能已经超越了自己。
他开始幻想儿子将来出名的样子,也许儿子的成就可以超过他的任何一位朋友,这样他就有了可以跟他们比较的资本,以此证明自己的人生是成功的。
可很快,他的自豪感,被他的嫉妒打败了。他害怕儿子会最终超越他。当他看到街边卖艺的年轻人时,他幻想着,也许儿子有一天会成为这样的街头艺人,无法养活自己。
对于这样的幻想,他的内心充满着矛盾。他既希望,儿子终究不会超越自己,同时又希望儿子不会做出跟自己一样,最终一事无成的选择。
特洛伊因为弄错了面试的时间,错过了哈佛音乐学院的面试。此时,布拉德能够想到的唯一补救办法,就是求助他的那些名人好友们。
事实上,布拉德已经很多年没有跟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联系过了,对于他们的认知全部来源于社交软件、大众媒体。他的自尊不允许自己在他们面前抛头露面。而现在为了儿子,再犹豫三之后,他拿起手机,拨通了他们的电话。
在白宫工作的朋友克雷格爽快的答应帮他联络哈佛音乐学院的教授和招生办,再给特洛伊一次面试的机会。
现实再一次告诉布拉德,他心里在意的阶级和特权差异是真实存在,是他不可回避的。
特洛伊邀请了在哈佛念书的朋友阿娜尼雅一起吃晚饭。用餐的时候,布拉德聊起了自己在非营利性组织的工作。原本他只是随便提了一下,以为别人不会有多大的兴趣。用他自己的话说,前三分钟会很认真的听,之后他就不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了。
可没想到,阿娜尼雅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她告诉布拉德,自己正在跟朋友们筹划某些抗议的活动,希望能够得到布拉德的建议。
布拉德像是抓住了人生谷底的一根救命稻草。他跟阿娜尼雅兴致勃勃的聊起了自己这些年的工作经历。从他满腔热情的进入非营利性组织,到现在怀疑这样的选择是不是值得。
他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财富。如果让他再一次选择,他会选择向比尔盖茨看齐,赚很多的钱,然后活得随心所欲。
他希望自己侃侃而谈能得到阿娜尼雅的理解和尊重。希望自己的失败,在这个年轻人看来是由这个世界造成的,而非他自己。
阿娜尼雅告诉布拉德,虽然他一辈子都在帮助穷人,可他并不真正了解什么是贫穷。她见过真正的贫穷,那些人每天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吃饱饭。
而布拉德眼里的清贫,在她看来只是无谓的男性特权竞争。他太过在意自己了,当他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别人的尊重,没有成为别人的焦点,就对自己产生了一系列的怀疑。他活在了跟别人无谓的比较中,没有看见自己已经拥有了什么。
为了感谢克雷格的帮助,布拉德邀请他一起共进晚餐。多年不见的老朋友,终于有机会面对面重新聊起彼此的生活。当布拉德说起他对朋友们生活的羡慕时,克雷格却说出了他所不知道的真相。
其实每个人看似表面风光,背后也都有着不为人知的烦心事。而布拉德显然一直都活在了对别人生活的假想中。
布拉德向克雷格坦言,当他第一次看到克雷格上电视的时候,心里非常震惊,一度觉得无法接受。他认为曾经他们是互相竞争的关系,而显然自己输掉了竞争。克雷格告诉他,他从来没有觉得他们之间是竞争的关系,他甚至不认为他们之间有什么可比性。
这样的坦白让布拉德无法面对。原来,长久以来都是自己太过计较,活在了和朋友们的比较中。而别人根本没有那么想。他以为是朋友们抛下了自己,事实却是他丢弃了他的朋友。布拉德尴尬得起身落荒而逃。
布拉德来到了大学校园,陪儿子一起听学生演奏会。听着旋律美妙的交响乐,看着台上跟儿子差不多年纪的、正对这个世界充满热情的大学生们,布拉德忽然感慨万千。
也许是阿娜尼雅的话,在彼时生根,在此时发芽;也许是他对朋友们幸福生活的想象,在这一刻因真相而落幕;也许是他暗自跟克雷格的较劲,终于可以释怀了。
总之,他开始明白了,自己之所以感到痛苦,跟任何人无关,只跟他自己有关。
一个活在自我膨胀,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并且需要周围的人都那么认为的人,是不可能快乐的;一个不断的自我撕裂,在极度自卑和极度自负中徘徊的人,注定是痛苦的。因为他始终都在否定自己,无法接纳自己真实的样子。
布拉德终于发现,自己花了太多的时间去跟假想敌比较,然后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唯独没有真正的活在真实的生活里。这个世界跟他年轻时一样,没有变。这么多年,是自己关起了门,不再愿意看这个真实的世界一眼。
他跟特洛伊坦白,有时他会担心别人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特洛伊告诉他,当布拉德陪着他去哈佛面试,在学校门口跟他大声争论的时候,他觉得很没面子,甚至犹豫以后是不是真的要来这所学校上学。毕竟有很多人看到他们争执的那一幕,那可能会成为他心里一辈子无法跨越的槛。
可后来,他意识到,过了今天,没有人会在意这件事,因为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真正在意的都只是自己。
这部电影虽然讲述的是一个面临中年危机的男人的心路历程,但它其实适合于更多年龄段的人看。
我们都是通过在别人眼里塑造自己的形象,来认识自己的,所以比较在所难免。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看到自己的不足,看清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而做出改变。但如果太过执着于比较本身,希望通过比较来获得自身优越感,那还是赶紧放弃得好,免得自伤。
在这样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相信对开跑车送娃的家长公愤的人,因为看到朋友圈别人优于自己的动态,心生焦虑的人,都不会在少数。
如果我们都能像布拉德这样自我反省一番,也许就会发现,每个人无非都在过好自己的日子。不管是羡煞旁人的,还是平凡普通的,那都是自己的选择。真正在意自己过得好不好的人只有你自己。与其花时间不停的跟人比较,自怨自艾一通,不如好好想想自己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
然后,该改变的改变,愿意继续两点一线的继续两点一线,毕竟别人的优越生活也是自己努力奋斗得来的,你不愿意像别人那样付出相应的代价,也没什么资格抱怨这个世界亏欠了你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