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我最近和小伙伴创立的‘早阅早赢’这个计划,在朋友圈不时会有朋友来点赞,并且感觉这种学习气氛挺好,可是当我发出邀约让他们一起来参与的时候,大多数朋友都会打退堂鼓,不是说做不到早起,就说你干着挺好的,继续干。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她们其实想改变,却无法做到呢?我总结了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缺少目标。
我们的人生其实就像建筑用的图纸,如果没有这张图纸,这幢大楼大概率上是建不成的。当一个人有了目标,无论这个目标是长期目标、中期目标还是短期目标,只要有这么一个目标就能给你注入无限的能量,每天因为有了目标的支撑,即使遇到再艰难的事情,也能够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怨天尤人。
二、妥协于人性
其实道理我们都懂,但为什么就是作不出改变呢?如果你不理解人性,你是很难作出改变,例如人性爱的是睡懒觉、爱享受、爱不运动、爱懒惰,这些统统都是我们的人性。
但是,坐食也会有山崩的一天,如果你不想自己的人生在年老的时候还要为三餐一宿去拼搏,那就请你在年轻的时候逼自己一下,尽自己最大能力去挑战原有的舒适区,增长与拓宽自己的知识底量。
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并且要多关注新闻时事,不要让自己永远活在那一亩地的范围当中,做井底之蛙。
三、怕坚持不了
今天看了一本书说道:你越是不敢做的那件事,只要你先踏出做的那一步,哪怕只是打开本子,写了一个字,也算是践行的开启。很多时候我们会退缩,都是因为在想的这个点上出现畏难情绪。
据统计,每个人每天都会崩出60000个想法,当时我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也被吓了一大跳,所以请先把要做的事情用一张白纸,给清晰地罗列下来,然后再挑选相对阻力较小的事情去开展。即使每天只做一点点,一周、一个月后,你所做的事情通过积累就不再是一点点了,从今晚开始请用做代替想,一起去践行起来吧。
四、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孟母三迁这个成语故事,大家应该不陌生了吧,通过三次的居住迁移,孟母终于帮孩子找到了一个适合读书的环境。在我们初中、高中最初的学习环境中,如果班上每位同学都是回校后自觉地拿起书本进行复习或者与人交流,这种气氛是能影响到本来不想看书的同学,也拿起书本把内容看进去的。
这就是环境的力量,因为人类从古到今都是群居动物,所以我们都不希望自己就是那个另类,希望自己能够和周边的人一样爱学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也不无道理,通过每天在社群与小伙伴共读同一本书,会渐渐让你从抗拒转变为接受,最后甚至会爱上阅读。
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在去年4月份,和小伙伴共读了《王阳明》这本书,从此改变了我不爱读书的坏习惯。
一个从来不喜欢阅读的人,一下子就要挑战5本将近2000页的书籍,当时我的头皮都发麻了,但是我却告诉自己,既然书已经买了,就要好好地读,哪怕我一小时只能读个5页,我和以前的自己对比也是有进步的,于是我就一直读一起读,不知不觉坚持了5个月。
可能你会觉得,5个月的时间太长了,但是如果你把关注时间的点转换为获取知识这个点上,你就会发现这些理论是通过在生活与事业中,来指导我们如何去思考事情并作出正确的判断。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你也对动力不足有一些想法想交流,欢迎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