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史记》,读到韩信的命运时不禁扼腕叹息。
1.
韩信的一生,就是一个底层人物的逆袭史。
小时候家境贫寒到处蹭饭遭人白眼,甚至街上的小流氓混混都欺负他,叫他从自己的胯下钻过。
这样的奇耻大辱韩信都忍了,最终,韩信在刘邦的麾下成为大将,屡立奇功,裂土封疆成为淮阴王。
至此,韩信的一生堪称完美。
可并不尽然,韩信很快以谋反罪名被刘邦降级为侯,后来又以谋反罪名被杀。
韩信临死前说:“好后悔!要是听了蒯通的话,我也不至于走到今天这个下场!”
蒯通给韩信出了个什么计策呢?
原来,当时刘邦项羽对峙,双方僵持不下,都想争取韩信。韩信的谋士蒯通对韩信说:“最好的办法不是支持其中的某一个造成一家独大,而是参与其中,成为三足鼎立,并将这样的局面保持下去。割据一方成为霸主,对目前的您来说是最安全的做法。”
韩信却不听,说了一番刘邦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便义无反顾参战。在韩信的支持下刘邦取得决定性胜利,并在胜利之后以狡兔死走狗烹的形式回报了韩信。
韩信究竟做错了什么?
2.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他的经典名著《矛盾论》中说:
“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韩信的错误,在于他弄错了每个阶段的主要矛盾!
我们来看韩信的人生。
韩信的人生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遭人白眼的底层屌丝时期;
第二阶段:跟着刘邦建功立业四处征伐的时期;
第三阶段:手握兵权后可以直接影响大局的时期。
韩信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主要矛盾都找得很准,那就是:找到自己的伯乐并在其手下发挥作用!
兜兜转转他找到了刘邦,刘邦在兜兜转转之后最终决定重用他,于是二人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但很快来到了第三阶段:刘邦开始直面项羽,二人最终的争斗决定了整片国土的归属,而韩信,却在这个阶段弄错了自己的目标!
3.
“事物内部矛盾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了去,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
事情进展到一定程度便会发生本质性变化。
此时,韩信已然手握重兵可以影响一方局势,位高权重无外如是。而刘邦对韩信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这样一个功高震主的人,是否有一天会背叛自己呢?
而韩信尤不自知。
在此时,他人生第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完成了,他已经从寻找伯乐的阶段跳脱出来,进入了更高的阶段,那就是:取得刘邦的信任!
但很显然,在他手握重兵的时期,刘邦已经开始不信任他了。他要自保,就必然需要进入更高阶段:以兵力自保!
要达到这个阶段需要两样东西,一样是兵力,一样是自保能力!
4.
兵力他有了,自保能力,来自占有并保住自己的地盘!
这个机会,他也有了——他占据了齐地!
这时他便面临两个选择:
选择一,跟随刘邦打败项羽,刘邦一家独大,他被作为秋后算账收拾掉;
选择二,在刘邦和项羽两方对峙时居中调停,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让双方僵持不下,最终造就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个机会老天给了他,蒯通也明白无误地告诉了他,但是他拒绝了。
他坚信,跟随刘邦,会让他达成自己想要的一切目标!
你可以说他幼稚,也可以说他不懂人性!
如果刘邦肯让他当王,为何不能容忍项羽当西楚霸王呢?
不能容忍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当你的身份发生转变时,你看问题的视角必然也要发生改变。
万物不断运转,事情不断变化。
当你用过去的视角看今天甚至明天存在的问题,只能遭遇失败的命运!
伏羲写阴阳,太极两仪相互消融,事物运转此消彼长。
对刘邦而言,对项羽的战斗是主要矛盾,在此矛盾之下一切都可以商量,而如果他能打败项羽,那之后的主要矛盾,必然就是铲除这些他手下的如同韩信、彭越、英布这些手握重兵的,如同定时炸弹一般的异性王们;
对韩信而言,曾经的屌丝早已蜕变为手握重兵的大将军,如何在最后定局时全身而退,是他成为大将军之后应该考虑的主要矛盾。
而韩信,始终不悟。
他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并在史书上留下了一个并不光彩的形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