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当中,自体感通常用来描述一种稳定地活着的主体性感觉。
温尼科特认为,在儿童早期,通过良好养育可以使婴儿凝聚出一种真实的、充满生机的、活得好的感觉,成为自体的核心,他称之为“真自体”。在此基础上,婴儿才有能力去整合早期破碎的躯体体验,融合原始的爱与攻击,区分我与非我,形成良好的客体关系,最终发展出健康的人格结构。
反之,当养育环境不好时,婴儿会发展出其它非健康的自体形式。
或是顺从于环境的“假自体”,使得个体在发展中为了适应环境,感受不到活着的真实感,或者生活缺乏生机,即使取得了成绩也感受不到快乐。
又或是被性欲化影响丧失真实感的自体,以及被攻击性的无情控制的自体。只有在攻击或施受虐的过程中,才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感。
神经科学也佐证了早期养育的重要性。人类大脑的生长突增过程始于妊娠期的最后3个月,持续到一岁半到两岁。社会环境的影响会印刻在突增期成熟的大脑生物结构之中,并以心理表征的形式保存下来,持续一生。
如果用盖房子来比喻,婴儿期就像房子的地基,幼儿期就像房子的框架,到了青春期,房子的结构基本就搭建完成了,青年期之后,就是在地基之上、框架之内,不断地添砖加瓦,进行补充和装修。
如果房子的地基和框架是稳定的,那么遇到地震飓风时,可能只是窗户破了、墙倒了,修复一下照样可以使用。但如果地基和框架不稳定的话,那房子可能就塌了。
人也一样,如果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人格结构,在遭受环境压力时,比较容易导致自我的崩塌。可能的后果是:生病、自伤或伤人。
因此,恰当的养育环境是人“活得好”的感觉的基础条件,也是成年人更多地感受到主观幸福感的生物学基础。
我觉得,将这种“活得好”的感觉追溯到儿童早期,并不意味着这仅仅是属于人类,而是任何生物都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内源动力,是生命发展的适应性表达。但只有人类可以将这种“活得好”的感觉整合到心理层面,被体验和意识到,并成为精神建构的基础。
从更高的层面来说,人类存在的主体性也是从“生的感觉”或者是“活着的意味”中来的(见随想录7)。温尼科特也曾经谈到过,婴儿与母亲接触的静谧瞬间产生“初级认同”,是一个人存在(being)的开端,随之而后即“我是”(I am)。也就是说,当婴儿将“自然的存在”作为一种体验去感受时,就形成了他最原始的主体感。类比于海德格尔,即人(此在)从主客未分的“在世”境域中的本真显现。
改变早期养育不足带来的问题,是有很多困难的,这有赖于能否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其他好的替代关系,使人格得到修复。有时候心理治疗承担了这种功能,但也有人在艺术与宗教中寻找到自己真实存在的体验。不管是哪一种,本人的反思能力是重要的,他需要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还要有勇气去作出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