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走进心理学的个体背后,都有一堆波澜壮阔的故事。
一直以来都不长擅长处理人际关系,6年前的2011年,一件小事让我发现我竟然连最简单的人际关系都处理不好,于是断然报名学习心理咨询师。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我家和邻居小白家门挨门,平时关系不错,也互相帮助,互相照应,我家装修他们家也帮忙,他们家装修除了帮忙,还把一幅十字绣画暂存我家。等装修完了,过了好久,也不见他们把画拿走,我当时感到很奇怪,他们难道忘了,于是有一天,我就去问,是不是他们忘了。原来是装修完后,小白的婆婆病了,两人去照顾,期间小白的老公又病了,所以一直没顾上取画。因为他们不在家,我们也不了解情况。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小白竟误会了我的意思,以为我向她表功,然后提着两斤烂樱桃来答谢我。我当时不知道怎么反应,因为我没有需要让他们谢我的意思。这件事让我反思:我到底怎么了,连这么件小事都处理不好。于是断然报名学心理咨询师。
学习的过程是开心的,也是痛苦的。每周一到五,我会想很多,越想越纠结、越难受,问题越多;每周六日带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听讲,向老师提问,同学交流,一周的纠结烟消云散,很多问题迎刃而解,但更多的问题层出不穷,下周继续纠结,上课继续消散。如此循环往复,整整一年,我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为人处事的变化。其间,我通过了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但整个学习过程,我不是围绕考试来的,我不背书,不猜题,也不关注主考官,我关注的是理论以及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傻人有傻福,愚人经常有狗屎运。论文答辩时,导师中有一位竟是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因我上课坐第一排,而且经常提问,老师认识我,所以答辩并没有难为我,所以老天爷有眼,人生在世,不必患得患失。
前几天,有个友友问我:心理咨询师考试以后要取消,今年要不要考,她很纠结,想听听我的建议。
做任何事都有动机,学习也不例外。你学心理学的动机是什么?获得那个证书还是想了解自已、了解心理学?如果你的目标是获得证书,那你就去考。如果你的动机和我一样,那么他取消不取消又有什么关系。
友友说:我的建议很中肯。
心理咨询师的学习仅仅是个入门,我想知道的更多,于是2013年报名心理学研究生班,并认识了妞妞妈。
妞妞妈去学习是因为妞妞。妞妞上一年级时发现学习有点跟不上,阅读、计算都比同龄孩子慢,而且写字错的比较奇特,比如“年”字,她会把中间的竖写右边。在学校里饱受老师、同学岐视。相相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是非常棒的,凡是和艺术贴边的,她都会有模有样。妞妈都有被整疯了,带孩子各种求医,各种训练。我很能理解她的感受。黄黄2岁8个月时上幼儿园小小班,一共去了不到一周,园长助理就说我们有自闭症。然后前后一共12天,我们就被劝退了。反正我不信老师说的,我认为他没病,但他分不清你我他,与人说话不会直视别人的眼晴,这是我的问题,我和他说话时经常一边干活,一边说,所以我要改正就行,他没什么毛病。
妞妞呢,确实与其他孩子不太一样,但她们就象和氏壁,需要慧眼识才,这种孩子骨子里都是天才,是真正的宝玉。玉不琢,不成器。琢!琢!琢!要精雕细琢!细!细!细!大工业流水线上的学校教育完不成这个任务,就把玉砸吧烂了!现在的关键是怎样琢?如何琢?琢多久才能成器?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提个问题:古代妇女有几个是识字的?又有几个是会算术的。比如俺姥娘大字不认识几个,更别说能写能写会算了,考试肯定门门大鸭蛋。但并不影响她们生活,不影响她们有文化、传承文化,也不影响她们创造那么多的文化遗产留给后人。
她们一直在学习,只不过学的不是知识,而是文化!她们的学堂不在教室,而在生活里,堂前、屋后,甚至坑头上。她们的教材不是课本,而是各种形式的民间文学,传说、故事,戏曲、曲艺、民俗等等。她们所使用的文具不是铅笔、橡皮和本子,而是针线、剪刀、皮尺布,菜刀筷子擀面杖,锅碗瓢盆交响曲,开心快乐过一生!姥娘就经常用戏曲人物来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当丈母娘老丈人要学《打金枝》,婆婆要学《碧玉簪》,小姑子要学《小姑贤》,嫂子要学《王定保借当》。生活中的各种难解,戏文中都给了正解!
现在人对进取和成功的理解过于偏颇,考重点大学、找高薪工作,成为有影响力的人,这些外部动机,会害死一批人,害苦一批人。因为有些人永远也成不了这种人,她们有另一条路要走!
我小时候看了很多民间故事,也喜欢听相声、评书。这种通俗的文学形式一直以来没弄清楚他们的价值,与妞妞妈聊妞妞对我启发很大,终于明白了,这种文学形式具有一种综合的启蒙,在身心和认知方面都有作用,与学校里教的知识不同,这里兼具智慧。
我小时候很笨,其实现在也很笨。四年级时数学一蹋糊涂了。老爸一道题讲了一个半小时才把我讲明白,然后四年级下学期、五年级上学期数学都一百了,为此我还升任体育委员。一年级时,我写反文旁总是不出头,改了N遍也不对,最后忘了是谁告诉我以后,我才写对了。
因材施教不是简单说说,现代的学校教育明显完不成,而且更别说它已跑偏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是完全不同的。现在的家长被校长绑架,家庭教育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上了这条贼船想要下来就不容易了,但如果真想下来,那么在付诸行动前脑袋要排空,不要想让娃儿成为什么,而只看娃儿缺什么,娃儿想要什么。前者依据现实需要,后者依据兴趣需要。
任何真正意义上的阅读都是由兴趣开始的,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都算不上阅读。而什么会让我们感兴趣?用一个字表示就是美!美!美!用两个字表示就是好玩儿、有趣、舒服、有力、机智、聪明、机灵、梦幻......!当一个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上述至少一项时,兴趣就发生。一个事物让我们产生兴趣,有时候是一瞬间的事,有时需要长时间的熏陶,有些则是本能。就象男孩喜欢车、喜欢枪,喜欢打仗,我们家有N多个汽车模型,N多个枪,小胖子对二战的纪录片如数家珍了。女孩呢,喜欢娃娃,喜欢纱裙子,喜欢粉红色,喜欢童话。那么因势利导,很容易让孩子对一些东西感兴趣。
对于女生来说,具有疗愈作用的读物就是童话、民间故事、传说故事,小说。阅读的方法首先是听!听!听!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特别是用眼睛看着读不成个,耳朵说不定更好用。有些人一目十行,有些人听一遍全记住也是有的。教育要调动所有器官参与,把好用的都用上。我们小时候是有很多机会听的,现在条件更好了,但听的机会却少很多了。
小胖子0到3岁,我们没亲子共读,后来发现不行,必须读,于是5、6岁时他选了一套《植物大战僵尸故事》,一共16本,一共读了三年!三年!三年!然后发现,妈妈们不能偷懒,缺的一定要补上,什么时候补都行,内容可根据孩子的年龄来选,但形式不能缺。所以我是反对将孩子由别人代照顾的,不管什么理由,也不管什么人,爷爷奶奶都不行。
任何发展都有一个量变要质变的过程,每个人需要的量不一样而已,就象炒菜放盐,有些人放的多,有些人放的少。宝宝们成长需要的心灵鸡汤也是不一样的,大才肯定用的多,小才肯定用的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做娃儿的伯乐,妈妈们要好好学习,娃儿们才能天天向上!
衣服可以买、饭菜可以买,知识可以买,但唯独对子女的教育花了钱也买不了,这个必须亲自上,你不上,他就停滞,你大上他大长,你小上他小长,你不上他不长。
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的问题!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幸福的讨厌,所以,成长有烦恼,当妈需谨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