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知妄穷而真独露。
所谓心静,就是要“非丝非竹而自恬适,非烟非茗而自清芬。”
心静下来,才能进入一种“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的妙处。
以静心看世界,世界便是一片充满清幽安宁的绿洲,即使有鸟蝉噪,也会感受出“林愈静山更幽”的意境来。心之性之悠悠,全身心地沉浸到明月清风之中,便有通体爽快之感。心静如水,依物随心。
心静下来,身外的繁华才不至于扭曲和浮躁,才能倾听到内心真实。
也许,你正狂热追求的,并非你真正想要的,只是迁就了别人或者社会;也许,你正为之苦恼,肝肠寸断的,未必是你真正想爱或者该爱的,只是一时的不甘心。
坐下来,静赏花开,静观水流,心静了,自然就看清了。笑看花开,是一种宁静的喜悦;静赏花落,是一份随缘的自在。
水面平静,能投影出万物;内心平静,会有智慧产生。
人生这场修行,修的就是自己的心,当内心清明,空无一物,没有外物干扰时,事物的本质就会显现,所有的问题都会找到答案。
《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讲:“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心极静时,自然的规律就会显现,大道的本质就会清晰。
一个人,若遇事能静下来,就能洞察是非,辨清方向。从而少走弯路,拥有顺意的人生。
沉得住气,方显格局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中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事成于谨慎,败于着急。
一个人,要是能够自始至终,不骄不躁,遵循事物的发展节奏,就会心想事成。
而一味图快,不理会客观规律,违背道法,便很难成事,甚至会给自己招致灾祸。
历史上,王安石在担任宰相期间,主张推行新法,提倡改革,也得到了皇帝的支持。
只是太过于着急,得罪了很多权贵。
最后,导致变法失败,自己也被迫罢相,远离京城。
当时,权贵的势力很大,若是顺应当时的局势,沉得住气,缓慢推行,或许结局就会不同。
王安石后来也说道:“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
沉得住气,认清局势变化,才能洞悉全局,行稳致远。
曾国藩曾说:“从容安详,为处事第一法。”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自然万物都有时节。
为人处事也是这样,从容淡定,顺势而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是真正的大格局。
做事时,沉得住气,才能成功;
困境时,拐得了弯…
《道德经·第八章》中讲道:“贤者应事而变,达者顺天而生。”
聪慧的人,随着事物而变化;通达的人,顺应天意而改变。
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不执着于外物,不纠结于得失。物来则迎,事去则散。拐得了弯,才是一个人修炼的最高境界。
人生在世,遭遇无常变化,不痴迷表象,懂得放下;不抱怨命运,能够转弯,才是最顶级的修为。
林语堂说过:“明智的放弃,胜过盲目的执着。”
放弃不是懦弱,转弯也不是退缩。而是历经世事的一种通达,看遍浮华的一种冷静。
能让内心保持安静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
“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一个人心浮气躁时方寸已乱,必然会导致举止失常,进退无据,会失去正确的判断力。
反之,心静神定,泰然自若,听不到外界的喧嚣嘈杂,为人处世就不会失于轻率。每临大事有静气,方能淡定平安幸福。
心静的人,心里都有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尽管世事繁杂,心依然,情怀依然;尽管颠簸流离,脚步依然,追求依然;尽管岁月沧桑,世界依然,生命依然。
人生,无论是清浅或是刻骨的,有一天也都会尽数还给时光,所以只要懂得心依阳光,随欲而安,将心静如碧水,便是山一程水一程的自在清欢。
走过红尘岁月,不过是淡然最美;看尽人世繁华,不过是平淡最真。滤过浮华,沉淀自己,安抚身心,守住一方安静,幸福之感便会在寂静处绽放。
人在静中,心在定中,智慧才能熄灭烦恼。
真正的静,源自内心
古人说:万法从心起,心生万法生。躁动是从内心生发的,安静也是从心而出的。真正的静在心,不在境。
心无杂念,如有神功
古人说:心生则欲生,心静则欲灭。心,意之所生心静则通,通则顺,万险难阻,则万事皆成。
心静,能百毒不侵
《菜根谭》讲: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当我们的心中没有是非,入眼皆是美好时,即使风波四起,也能微笑面对。人生天地间,一颗稳定的心,就是最好的归宿。
愿我们都能修一颗安静的心❤,不被纷繁琐事扰乱心神,守得一份宁静,笑对沧桑岁月,活出自己最好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