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在看村上春树的书,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他书中有很多观点我很赞同,那是上次读到的观点,说要想象并不追求什么的自己,我觉得这个很有道理,我这样尝试之后感觉写作比原来通顺了很多,还有就是这次看到,他原来在写作中也纠结过很多关于人称的写法,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或者是在写作途中转换完成。
关于人物,村上春树认为小说应该是先有情节发展,然后人物在情节中自然而然的出场。人物首先是被情节推动的,当人物形象丰满起来之后,就是人物的内在特质推动着情节继续发展了。所以并不是作者在一开始就构思好了,我要写什么样的情节,我要写哪些人物,而是一路被推动着、顺应着情节的发展,自然而然的写出来的。村上春树说,不管多长的文章,他从来不会先设定好整个情节的发展和大纲,都是在写作途中一步一步推演出来的,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可能因为人物的发展而写出他自己一开始完全没有想到的东西。
这是我也非常喜欢的一种写作方法,我如果把一篇文章的大纲写的太清楚了,我可能就会没有兴趣去填充中间的部分了。因为感觉整个故事情节的走向,我都已经了然于心了,我就不想再写了。但是如果只是想到了一个奇特的开头或者中间的一个片段,而由它引申出来,慢慢的把情节往下推的话,我就会很有兴趣,而且写完了之后可能会发现,我完全没有想到结局会是这个样子,就会有一种惊喜感。
村上春树还说,他觉得写作非常美妙的一个部分,就是我几乎可以变成任何一个人,任何什么样子的人。他在写作中并不是把主角代入自己去写,而是把自己带入文章中的人物,这样他可以是15岁的少年,可以是60岁的老人,可以是任何一个奇异的或者跟自己非常不一样的人。这个角度是我原来没有尝试过的,但听起来非常新颖和有意思。
我原先在写作的时候,通常会就是定向思维的去想,会忍不住把某个人物按照自己的特征去写,或者代入其他某个比较熟悉的人的特征去写,但是看了他的文章之后,忽然觉得可以反过来。并不是把自己带入文章,而是让文章的人物带着自己去体验不同样人的生活。这应该会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经历。
他说他在写作的时候,他可以是一个20多岁的有同性恋倾向的女性,也可以是一个30多岁的失业的家庭主夫。看到这里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产生了一种灵感,就想写一个现代的真实的故事。这个念头让我自己也有一点不可思议,因为我现在在写的大概都是虚构的小说类的或者是非虚构的关于自己的过去的一些故事。但是今天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忽然有了构建一篇属于自己的真正的长篇小说的念头。
我想了一会儿之后想到的念头是两个30多岁的男女,他们是一对夫妇,他们生活在城市里,但有一天因为失业或者是自己辞职,他们忽然决定逃离城市去,生活在深山里,或者是森林里人烟稀少的地方去自己搭帐篷自己种蔬菜和水果,以一种完全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方式生活下去。这期间他们的价值观啊,对事物的看法也会产生一些改变。
我觉得这应该会是一个有意思的故事,虽然我完全没有想好他们的人物特征是什么样的,整个故事的情节会是怎样发展的,但是就像村上春树说的,你就当做自己接下来什么都不知道,让人物和故事情节自己去发展。也许会是一种很别样的很奇特的经历和体验。
我想在做一个小说家的道路上,多一些体验总是好的,就像今天我忽然发现用语音输入的话,可以比打字快很多很多。就进而产生了之后的晨间日记,可以用语音输入来记录的想法,因为之前的晨间日记我为了思路顺畅,在打字的时候都是不求准确度,只求嗯顺畅的把思维表达出来,所以很多时候会打的字完全不进去,然后我自己也不会去回看,在写完之后就立刻删掉,但是如果如果用语音的话,一方面可以练习自己的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说出自己念头的能力,再一方面,以这个软件记录语音的准确性,它可以把我说的话很清晰的复述下来,会比我打字的准确度高很多。这样我有可能能在晨间日记记录的内容中,找到一些自己有用的东西。比如忽然想到的故事大纲,我本来觉得语音输入法不一定会适合我,但是尝试之后感觉还是非常好的。
对了,我现在又忽然想到,以后发知识星球的分享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语音输入法,这样我就不会因为觉得不想打那么多字而放弃分享的念头了。
而且最神奇的是,也许是因为这种输入法的新鲜感,让我现在非常有写字的冲动,我觉得自己可以写很多很多,只是平常并没有这样一种感觉,因为打字实在是非常费时间的。
当然以这种方式写出的稍微长一些的文章,肯定是会比较冗长,应该不会像打字那样边写边修改前面的,这样就需要我在整个输入完成之后再从头修改一遍,最好是在有电脑的时候,这样就会方便和节省很多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