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有人解读《道德经》第11章,说本章主要讲的是虚。引申出“人只有在虚心的时候,才能吸收知识,只有秉持空杯的心态,才能接纳新的东西。”
我想起潘石屹写过一本书----《茶满了》,里面讲了一个小故事:
一个小和尚向老和尚学习禅宗。
他讲了自己很多心得,希望老和尚给予指点。
于是,老和尚给小和尚倒了一杯茶。
茶满了,老和尚还在倒。
小和尚说:“师傅,茶满了,”老和尚这才住手。
小和尚问老和尚:“师傅,请您指点。”
老和尚说:“我已经教你了。”
小和尚只好苦思冥想,终于有一天他顿悟:如果自己不把旧有的东西清除掉,又怎么能接受新的东西呢?如那只装满了的茶杯,旧茶不倒如何能续添新茶?
当时觉得很有道理,但自己又常常做不到,总是疑惑:我怎么样才能放弃(忘记)自己的想法呢?
我在网上查字典得知虚心是形容词,意思是不自满,能接受别人的意见,这实际上是形容一种状态。
可是小朋友们并没有什么知识储备,也少有自己的观点,为什么上课听不进老师的话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