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灵感造就好的作品,无论写作或设计,缪斯女神,可遇不可求。每个笔者获得灵感的途径,不尽相同,我的习惯是:取静通悠。我是个在安静中、独处中才能获取能量的人,不喜闹不爱说,虽说口条尚可,谋生而已,实则耗费精力,得不偿失。“静”让我思考、输入、输出,不知疲倦。先认清自己,再采取行动,更稳妥些。了解自己着实不易,不经意会给自己带一些莫须有的帽子,自得其乐,切记摘帽示意,方才自重。
寻觅:读书、听书,最能触发灵感,读到深处,作者创造的大千世界,立现眼前。高邮鸭蛋冒出红油,口水直流(汪曾祺);芸娘三白沧浪韵事,浮想联翩(沈复);夜空星斗原野芳草,独享清欢(林清玄);中秋家宴吃蟹喝酒,皓月鲜美(丰子恺)...名家作品,反复咀嚼仍意犹未尽,到底是什么高深技艺,能如此通感,探究一二三,可知笔者阅历、性灵,深厚清明,本身是好的,纸笔仅是工具而已。
来了:“志趣”两字,实在是妙,剥去功利心,剩下最纯粹的“吃喝玩美”,人生四志,未尝不可。说到功利心,如今的词汇麻木得很,碎片化、抓眼球、击痛点、转化率、传播量...好无情可厌的商业词汇,随口一说,水平低下,心生厌恶。前几年在公众号写作领域流行的词汇很多,最令我厌恶的是“标题党”,马上吸引、马上点开、马上转发,实在可恶,文字虽是相通,但此类毫无美感用尽心机的堆叠,与文学相差万里。商业社会习惯以“10万+”作为衡量标准,分析痛点,投其所好,达成转化,说白了这样的“文章”仅是工具,如同镰刀、斧头一般,直击要害是共同属性,毫无文化可言。
呜呼哀哉,文学已死。好的文字如今着实难寻。上世纪九十年代,文坛盛世,思想解放时局动荡的年代,多少名流人物。汪曾祺、丰子恺,孩童般的灵活有趣,妙笔生花;张爱玲、三毛,多少细腻女儿心,精彩坦荡。再往前看,明清小说盛行,曹雪芹红楼一梦,一眼望去大观奇缘;蒲松龄聊斋志异,妖鬼有情人间无意;唐诗宋词元曲,学生时代背诵的文章,当真都是极好,可惜儿时并不解其中深意。
灵感来了,要好的承载。良辰美景之日,皓月当空之时,“有志”怎能只赚钱?没劲没劲。
![](https://img.haomeiwen.com/i6755527/34f801f4c4b0637a.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