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满世界都是霍尔顿(《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16岁的霍尔顿,30岁的霍尔顿,60岁的霍尔顿。他们看透了世界之平庸,但无力超越这平庸。他们无力成为“我”,但又不屑于成为“他”。他们感到痛苦,但是真的,连这痛苦都平庸——这世上有多少人看透人生之虚无并感到愤怒,而这愤怒早就不足以成为个性,不足以安慰人生。事实上自从愤怒成为时尚,它简直有些可鄙。——刘瑜《请别让我消失》
I had a crush on him.我曾今短暂地、热烈地、但又羞涩地喜欢过他。《crush》
如果说《兔子快跑》展示了一个关于爱情的道理的话,它就是:一个人多么容易把对自己的鄙视误解为对爱情的需要。兔子先生厌恶自己的平庸空洞,于是他不断制造爱的泡沫。他在妻子和情人之间蹦来蹦去。爱情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可以遮蔽一个人存在的虚空,爱情的渺小之处在于它只能遮住这个虚空而已。对于解决自我的渺小感,爱情只是伪币而已。——《兔子跑什么跑》
一个小孩在你眼前的池塘沉溺,而你见死不救,这是一种罪恶,那么如果这个池塘在更远的地方呢?仅仅是因为那个池塘离得稍远,你就可以若无其事地谈笑风生?难道一个人的无辜仅仅是因为他近视?或者,选择性近视?觉得一个遥不可及的人的痛苦,与你有关,这到底是一种自作多情,还是一种真诚的责任心?
此时此刻我们多么希望好人坏人像金庸爷爷的小说里一样清晰可见呀,哪怕是像岳不群那样隐藏很深的坏人呢哪怕是像梅超风那样为情所困的坏人呢。坏人在哪里呢?找到坏人,杀掉坏人,难道一个好的故事不应该这样简洁明了吗?杀人多么容易。杀人据说甚至成了暴力美学。对于一个充满了壮志豪情的斗士来说,最恐怖的,就是没有了一个明确的坏人,而这就是当今“阶级斗争”的形势。——《心型卡片》
刘瑜这个人,似乎早就听说过,最初以为是一个网络作家。上一次偶然在阅览室看到《送你一颗子弹》这本书,饶有兴趣地翻开来看。哦,原来作者是剑桥讲师,于是浏览了第一篇文章——《渊博的人》。刘瑜那自以为是和冷嘲热讽强调吓得我赶快把书合上了,女博士就是女博士,我边摇头边这样想。前段时间因为被我爸劈头盖脸不明所以骂了一顿变得有点离经叛道和颓唐自私,于是到阅览室再次被这本书吸引了。前车之鉴,直接看第二篇文章《积极的人》,觉得似乎比较有趣,抱着了解一下在世界一流大学求学的人生活是怎样的目的,我把书带回了宿舍。
什么样的心情下读什么书,这句话真是一语中的。我目前这样的心情看刘瑜的书真是:恰到好处。这本书写的什么呢?就是刘瑜本人在哥大哈佛剑桥读书讲学的无数琐碎生活记录,全书分为五个看起来很有哲学深度的分区:论他人即地域,论自己作为他人,论人生之意义之不可知,轮爱情之不可能,论社会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说实话,我最喜欢第一四五部分,其他部分真是琐碎到要睡着了。刘瑜是一个有趣的人,一个狡猾的人,一个既可以嬉皮笑脸冷嘲热讽,又可以冷若冰霜悲天悯人的作者,你可以看到她那咄咄逼人的活泼外向和深入骨髓的孤独落寞。我不确定自己是否羡慕她的那种生活,每天可以不受别人打扰躲在自己的一隅做自己的事,或许是在看书,或许是在写论文,或许是看电视,或许是一个人乘着纽约地铁去看一场戏剧。自己与他人保持一种淡淡的联系,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度过。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向往这样一种生活,或许很孤独,但是自得其乐。我是否能忍受这种无拘无束的孤独呢?至少现在我是希望自己过这样的生活,只想自己好好待着,让那些取悦别人都见鬼去吧。
这两天一直在想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呢?如果一个人真的十分痛苦,有什么东西可以支撑他活下来呢?只要活着就会遇见美好吗?在我过去20岁的人生里,也许有许多瞬间我曾想过:原来生活还有这般快活的时候,我之前怀疑人生的那些时刻真是太蠢了。于是提醒自己记住这些快乐的瞬间,以抵御无孔不入的虚无感和空虚感。可是人的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人将来会有一千种解释攻击自己曾经珍视的美好,把这些所谓的生活的动力贬损得一文不值,伤痕累累。此刻的平静或逃避或颓唐,只是意识压制了这种冲动而已,不想让自己被冷酷残暴的疯狂念头统治。所以总是忍不住追问,有没有什么东西,是强大的精神支柱,它不会离你而去,亦不会让你伤心落泪?只要它在那里,你就会幸福,你就会充满了力量?也许有个声音再说:亲人,家庭。是的,在儒家文化这样一个体系背景下,抛开血缘伦理来谈个人都是违背人性违反自然的。可是我最近觉得自己就是在用一副虚假丑恶的嘴脸来敷衍我的家人,包括明明知道他们在辛苦工作在汗如雨下自己还心安理得躺在床上,包括看他们说着自己的辛苦自己却又偷偷看着韩剧,包括恬不知耻地说自己在图书馆看书自习,我变成了自己大二最讨厌的别人的样子。我很想摆脱我这种拘谨到死,严肃死板的性格,并把这种性格推到童年父亲严厉的管教之下。我痛恨这样的自己,更痛恨这样的家庭教养方式。可是不知是谁说的,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家庭,只能选择自己的朋友。然而我连朋友也无法选择,因为我自然而然地认为我既然如此冷漠无情地对待我的家人,我有什么理由温良宽厚地对待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大有破罐子破摔的架势。所以,我会想成为一个尼姑,一个孤家寡人,但愿我在这个世界上从未出现过,这样我的离开就不会引发那么许多人的痛苦(想到自杀第一想到的就是不能在学校里,第二想到的是不能太疼,然而为什么突然想到自杀了呢)所以结论是,我不能摆脱这种强权政治家庭对我的影响,我将终生沐浴在这无形压抑之下,有一天我会不会被它逼疯呢?或许我太患得患失了,也太低估自己的承受能力了。我不仅不能摆脱家庭的束缚,甚至不能摆脱自己原来看过的文学作品。我可是一个把《红楼梦》看了7遍的人,那种无缘无故的悲观主义早就渗入我思考问题的每一个角落。不过,我也是一个把每部《哈利波特》电影看过不下五遍的人,也是把《大卫·科波菲尔》看过不下三遍的人,哦,看来我也不是那么悲观的人,还有得救。
说到底,我害怕被束缚,又害怕没有依靠。自由和依靠是对立的吗?人人生而自由,却无不处于枷锁之中。只要建立关系,就说明要有一定的交换,哪怕是情感的还是物质的,否则建立关系的意义在哪呢?而一旦无论你愿不愿意建立起关系,你就务必要对维持关系负责。于是你就要舍弃自己一部分的自由,当许许多多的自由被舍弃之后,你便有了负担,你便有了束缚。然而你也可以安慰自己可以获得对等的别人为我付出的自由。现代人就在这种庞杂的关系中失去自由又获得自己想要或不想要的东西,有的人擅长甚至热爱这种来回穿梭,有的人却厌恶这种赤裸裸的交换。我的想法却是,假如我有能力,在我自己的一块空间里,充分拥有自己的自由,不需要和别人交换,不需要舍弃自己的自由换得他人的东西,我们一干二净,老死不相往来,该有多好。然而这永远只是一个想法而已,这是我所追寻的人生状态:深山老林中,自给自足。
是我过于厌世,使我过于逃避吗?也许读书的意义在于,跳脱出自己的生活去看待这个世界,听别人说自己不敢说,没说出来的,没想过的,非常自由自在的话,仿佛自己就是这个书中世界的唯一主人。毕竟,看完书,还要拿起党章来背一下应对明天的检查。
送你一颗子弹,Bang Bang Bang!
写于2015年9月26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