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作家蒲宁的小说《寒秋》中有一段话:“但是每当我回忆起此后所经历的一切时,我总是问自己:我一生中究竟有过什么东西呢?我回答自己:有过的,只有过一件东西,就是那个寒秋的夜晚。世上到底有过他这么个人吗?有过的。这就是我一生中所拥有的全部东西,而其余的都不过是一场多余的梦。我相信,热忱地相信:他正在那个世界的什么地方等候着我——还像那个晚上那么年轻,还像那个晚上那么爱着我。”
每读到小说中无名女主角的这段话,我总是感到莫名的震颤,我被默默地感动,但又是那样不理解。因为一生的时间可能有长有短,但最平凡的生活也是丰富的,而她,在生命的结尾,回顾自己的一生,竟然只有一个寒秋的夜晚,我不禁要问: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这是一段怎样的生命体悟?它是小说中女主角独特的感叹还是芸芸众生普遍的命运?如果是小说中的战争背景让我们对女主角的“寒秋之夜”感到格外唏嘘,那么在和平的时代,对于多数平凡卑微的个体而言,生命的意义还会浓缩在些许“短瞬”的回忆中吗?
我想起在女儿满月时的一些感想。
一
2013年11月13日6点28分,妻子在北京同仁医院生下女儿。当护士将女儿从分娩区推出并呈现在我面前时,我看着这位“陌生人”,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感动来自对生命的敬畏和赞叹,因为她,一个刚出生的小生命,如此脆弱无助地躺在在我面前,与我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是我缔造出了这样一个生命,这个过程如今想来依然不可思议。
我不知道女儿此时是否对自己从何而来有何想法,是否对此前那个黑暗的环境存有印象。虽然已经怀胎十月,可是看到女儿之后,我依然有这么一种感觉,她是被突然“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我对于自己最初的记忆是完全丧失了,记忆所及已是一个小男孩在阳光下街头巷尾玩命奔跑和追逐的样子。所以我想,我每天给女儿拍照,为她记录出生后的点滴变化,在未来的某一天,我将这些照片给她看,如果能勾起她遥远的记忆,那么对她而言是有价值的。否则只能感动爸爸的细心,作为一份珍贵的惊喜。因为当你真正丧失了那段记忆,即便告诉你照片里的就是你自己,你也好似在看一段别人的故事。
女儿的出生是神奇的,那么世界上最早出生的人又是什么样子?我们能相信伊甸园的故事吗?他们的父亲是否也为他们作了记录?这些还有待证实,现在我更喜欢诗人的心情:“或者如传说那样/我们就是最早的/两个人/住在遥远的阿拉伯山崖后面/苹果园里/蛇和阳光同时落入美丽的小河/你来了/一只绿色的月亮/掉进我年轻的船舱”。我想象,我们的祖先在月光的一次注视下,来到小河边,第一次惊讶莫名地看见自己的样子,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二
人从出生到自然老去,有一段漫长的旅程。
我回想自己已经走过的人生,看着在襁褓里的女儿,我不想她重复我已有的生活,更不想让她背负那些未完成的理想,因为我们在大地上只过一生,每个人的生命也应该全然不同,人生的样貌就全凭她自己去画吧。所以我对她没有要求,唯一希望她的生命体验是愉快的,不至于到老了还抱怨我说:没和我商量就带我来这个鬼地方。
我逐渐赞同这样一个观点,新生的婴儿有着自身独特的“精神胚胎”,这是每个人所特有的身份密码。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将拥有怎样的人生,其实从你出生那刻起就已经决定。我这么说并不是否认后天环境的影响,相反我要说后天的影响非常之大。我只是强调每个人一出生就携带一份来自上帝的礼物,而且我们每个人的礼物都不尽相同。它是你之所以成为你的秘密。当一个生命展开时,有些人打开了这份特殊的“礼物”并很好地享用它,而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打开自己的礼物,他们背离了自有的精神胚胎而走向“异化”。否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应将非常有趣,或者按世俗的标准来说,都将非常的优秀。用一句网上的话来概括便是:我们每个人原来都是原版,后来长着长着就都成了盗版。
那么怎么办呢?
我们要保护“精神胚胎”,让其健康完整地生长,就好像保护我们的理想一样。小时候父母要保护孩子的精神胚胎成长不被打扰,同时社会是包容甚至鼓励多元的。
“精神胚胎”是从你呱呱坠地以来就存在的,有些孩子天生比较安静,另一些更爱哭闹,这都是最初的表现。之后,如果不被打扰,我们就会顺着自己的天性去发展。有些人表现出文学艺术的天分,有些人在数学物理上更有才华。而这些天性的萌芽与成长在幼儿阶段需要父母的爱护,长大后则需要每个人自己的坚持。它就像理想,是你最初航行的目的,是你在茫茫大海中的灯塔,方向。当你处于迷茫,犹豫或不安的时候,想想它,脱离眼前的困境去想想它,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力量。当人变得坚定的时候,他是充满光芒的。这就是我们要保护自我精神胚胎和理想的理由。
可是,为什么会有上面所说的异化呢?是我们背离了理想,走上了歧路。当你始终朝着远离目的的方向航行,在行驶过程的每一次选择就必然是一次痛苦,因为你离目的远来越远。
但当我提起精神胚胎时我也有些许的不自信,因为它和理想一样虚无缥缈,现今人们习惯和自觉地相信更实在的东西。小时候我们常常被大人们问,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后来我发现这个问题竟然伴随了我二十多年还未解决。因为从小时候开始,我们一点点缥缈的理想都会被大人转化为更现实的职业岗位。“我想当艺术家!——不,孩子,你可以做个美术设计。”“我想当作家!——不,孩子,你可以做个记者或者编辑”“我想当科学家!——孩子,好好学习以后当个物理老师。”就是一次次这样的打击让我们自身都丧失了热情,然后年幼无力的孩子只能选择既不当艺术家也不做美术设计——他去做了一个完全无关的职业。
我想在片面强调经济大发展的环境下,社会衡量人的标准就会这样。所以人人都努力地使自己朝同一个标准靠近,可是所谓成功本身不可简单复制,最后自然剩下一堆可怜的“盗版”。同时没有一个相对高尚的理想作为人生底色支撑,就会出现盲目地以结果为导向的结局。无论什么猫,也无论它用什么手段,只要它手里有老鼠,人人都称赞。难怪作家感叹“这是一个被剥夺了精神的时代,一个不需要品德、良心和理想的时代,一个人变得更聪明而不是更美好的时代。仿佛一夜之间,天下只剩下了金钱。”
三
据说当一个婴儿降临人世是预示着上帝对人类还未失去信心,可是我们却一次次地让上帝灰心了。
究竟我们的一生如何才能称为有意义,甚至我们本身,人和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
我在德国边境小镇乐哈克学习期间,曾去瑞士实习了6周。每天清晨我都要乘坐10分钟火车从乐哈克进入瑞士的巴塞尔,然后换乘52路公交,再转14路电车,最后步行到达目的地。但是几乎每一天,从巴塞尔火车站出来走向52路公交站的过程中,当我抬头望着天空,望着这湛蓝的大画布衬托着橙红的太阳,色彩的干净明丽以及阳光带来的温暖,在微寒的冬日清晨总是让我激动不已,几乎没有一次例外。如今想来,这之后我也见过不少空中美景,却没能这样长久地令我动容。是因为它是异国的太阳吗?是它太完美?还是它饱含希望?我说不出这个中的原因,也不敢轻易地去下结论。可就像所有晴朗的早晨一样,这一刻,我只想融入其中,随着阳光成为这景象的一份子。我想这里的秘密决不只是因为它美丽,而是它传递了一份信息,传递了一份包含纯粹洁净,美好高尚的信息。它包容我毫无顾忌地在这广袤的天穹下站着,笑着,或者是大声地呼喊,无端地哭泣。
我之所以花费诸多笔墨来描绘这段记忆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在那样的时刻领悟到了些许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在于使自身更接近纯粹,高尚,同时在这个过程带给人喜悦,感动和安慰。并且在困难甚至绝望的情境里,代表生命意义的这种纯粹和高尚并不褪色而是加倍凸显。就好像初次感受爱情并沉浸其中的年轻人,敏感而富有热情,幼稚却充满创造力,可以为了所爱的人默默忍受,默默奉献。尽管爱情里包含太多的痛苦,但他都能埋藏心底,独自承受。因为他最初认识到的爱情是简单而美好的,这是支撑他的力量。而爱人还不时用她那双含情脉脉的眸子望着你,世界自然像雨后放晴,阳光遍地,又是新的一天了。
文章初始提到了蒲宁的《寒秋》,写到这里,我似乎慢慢明白了主人公的心理。在情人阵亡之后女主角过着异常凄苦的日子,尽管她早说过一个人无法独活。可是她深深地记住了离别前的最后一夜,那个寒秋的夜晚。庭院里黝黑的枝桠和枝桠上闪着暗光的繁星,两人高兴地念着费特的诗句。还有在这离别前又忧伤又愉快的秋夜里爱人的话:“要是我死了,我会在那边等着你。你还得活着,享受这世上的人生,然后再到我身边来。”是的,尽管此后的岁月里女主角历尽沧桑,一生孤苦飘零,可是她拥有一个刻骨铭心的秋夜,这夜晚是她生活的勇气,并且在她悲惨的世界中仍然呈现了生命潜在的意义。
此刻我回望满月的女儿,她在咿咿学语,蹒跚学步,她的生命在变得坚强,往后会有许多美妙的日子在等待着她,我对她没有要求,只希望在她的生命旅程中也能拥有类似的时刻,作为她生命的基础,作为她生活的勇气,帮助她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
2014/7/1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