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儿子的信 四

作者: 张秀水 | 来源:发表于2017-06-23 04:02 被阅读0次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中,匆匆而过,我在家休息将近一周的时间了,头几天,因为不良于行,躺在床上,看看电子书,玩玩快手,刷刷朋友圈。感觉这小日子过得挺充实的。我说的充实意思是时间没在无聊中白白溜走。我娱乐了嘛。可离‘滋润’二字就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喽。

    只是内涵段子嘛,我看的时候多,写段子的时候少了。最近更是没有更新过一条。细究原因,我才发现。自己创作段子的动力没有了。准确的说是因为创作动力的改变,所以才会消失的。

    什么意思?听我慢慢道来,我开始写段子,是因为喜欢,是因为爱好,自己编个段子发上去,感觉很快乐。与其说是娱乐别人,不如说是娱乐我自己。也就是说,我开始阶段是为了自己内心的快乐而创作。可是发上几条之后,这个原因就改变了,我转而去在意一些外部因素:关注的人多不多,能不能上热门。大家会不会去评论等等。一旦发现看者寥寥,关注无几,我就失去了继续写下去的动力,原来我不知不觉的掉入了“德西效应”的陷阱之中。

    “德西效应”是指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德西认为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按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比如:现在火爆的特长班,孩子喜欢围棋,家长给报了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这时学习的动力是心中的内部动机----喜欢围棋。这样进步也快。家长一看。孩子取得了成绩,当然高兴,嘉奖五十元,孩子也很快乐,继续努力,家长也就接着嘉奖。这次是一百元。然后,孩子学习的动力就会一点点转变为外部动机—为了奖励而学围棋。结果当这外部因素稍有变化,奖励下降,或者根本不给了,孩子也就对围棋不感兴趣了。成绩下滑,甚至放弃学习。这就需要家长们注意,在学习中,不要让孩子们产生“德西效应”。要培养他们是从内心中对学习感兴趣,热爱学习的这个‘内部动机’。而不是为了考试有个好成绩能获得家长的物质奖励的‘外部动机’。这样才能够持之以恒、学业有成。当然,适当的奖励对孩子们的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一定要适当。

    我啰嗦了这么多,相信宇航你一定看烦了,你会说:老爸,你这‘关门闭户掩柴扉’似的磨叽风格我就忍了。可怎么说得文不对题啊。你是写给我的吗?你想对我说些什么?别着急,重点马上就来。我的意思是:宇航,你学习汽车修理的过程中想过自己是为什么而学的吗?是内部动机还是外部动机呢?有没有陷入“德西效应”的误区中呢?这个才是老爸要对你说的。也是我所担心的。当你发自内心的对这一行业…… 不说是热爱吧,起码感兴趣,有学习下去的欲望。这样才会学得扎实,技术提高得快。而不是单纯的为人民币服务这个外部因素。

    这是其一,其二,老爸担心的是,儿子你会进入另一误区不能自拔。那就是“自我设限”相信你在某篇心灵鸡汤之类的文章中看到过有关这个效应的小故事: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跳起,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然后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 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罩顶以下高度。接下来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被动改变自己的高度。最后,当玻璃罩接近桌面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科学家于是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变成“爬蚤”了。

    跳得最高的动物,怎么变成“爬蚤”了。因为它给自己设计了一个无法逾越的心理高度。也就是“自我设限”了。“自我设限”就是在自己的心里面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心理高度”常常暗示自己:这么多困难,我不可能做到的,也无法做到,成功机会几乎是零。想成功那是不可能的!这个自己设下的“心理高度”是人无法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说实话,我年轻时就是个很自卑的人,对自己非常的没有自信。我总认为自己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结果到现在真的就啥也不行。到了人至中年的今天,我才明白,不是我不行,是我自认为不行,也就是落入了“自我设限”的误区之中。跳蚤变成了爬蚤。所以,宇航你不要重蹈老爸的覆辙。要明白:“不是路不平,只是我不行”的这一个想法,是大错特错的,是扼杀人成功的致命误区。一定要摆脱。否则时间长了会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

    “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心理学家曾用老鼠做过“习得性无助感”的实验。实验人员训练老鼠去认识警示灯,让它们知道5秒钟之内将有电击。老鼠一旦懂得了警示灯的含意,就可以走入安全区避免电击。在老鼠学会了这一步以后,实验人员又把安全区挡住,使老鼠遭受比原先更久的电击而无法逃避。一段时间后,即使可以逃避了,老鼠们却只是惊恐哀叫而放弃逃避。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正如实验中那些绝望的老鼠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救药。

    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比如,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失恋是因为自己本身就令人讨厌等。

    所以要想让自己远离绝望,我们必须学会客观理性地为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找到正确的归因。

    我之所以说这么多,是因为你的性格跟我太想像了。这也是我烦恼的原因之一,我就是自信心过于不足,无论作什么事都不自信,即使自己是正确的,在没得到别人的确认之前,也不敢相信我做对了。总是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非常容易受到外界评论的影响。别人评价好时,就会受到积极的心里暗示,别人评价不好时,就会受到消极的心里暗示,感觉自己就是不行。然而,这都是错误的。你就是你,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那句烂大街的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绝对是真理。这是老爸的人生经验之谈。想拿来与你分享,希望你能从中得到一些个有益的经验,少走一些弯路,经验往往都是血淋淋的,也像一个在头发都掉光后,才得到的梳子,在时间上晚了一些。

    有个哲理小故事,读来很受启发: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毕,他拿到市场上去展出。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笔,均可在画上做上记号。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画家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画家决定换一种方法试试。他又画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展出。而这一次,他要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 当画家再取回画时,发现画面又被涂遍了记号——所有被指责的笔画,如今却都换上赞美的标记。“哦!”画家不无感慨地说道,“我现在发现了一个奥妙,那就是: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丑恶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恰恰是美好的。”因为欣赏的角度与审美观点不一致,同一幅画有人说好,有人说坏,做人也是如此,说你好的不少,说你坏的人也挺多。一人做事难称百人心,你就是你,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与评论。做好你自己就以了。

    说到这,不得不提及心里学上的那个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年轻的塞浦路斯国王,同时他也是一位手艺精湛的雕刻家。一次,他为雕刻一个美女石像倾注了全部心血,把她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最后自己竟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她。为此,他日思夜想,茶饭不思,最后感动了宙斯(天神的领袖),把这个石像变成了真正的美女,满足了皮格马利翁的愿望。

    人们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中总结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者期待效应。该理论提出者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说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所以说:你认为行,一定会行,你认为不行,那就是不行了。成功完全在于自己认为自己能不能成功。就这么简单。你每天可以对着镜子,大声对自己说:我可以,我能行,我张宇航是最棒的。你别笑,这不是无聊的举动。对增加自信心赢得成功有很大的用处。不信你可以试试。别问我有没有这么做,我试了一天就流着眼泪放弃了,镜子里的人太丑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给儿子的信 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bmq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