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初三的冲刺期,我也开始浮躁不安。刚开了家长会给家长和孩子讲清楚了学习要求和目标规划,周末返校一切回到原点。第一节晚自习改完作业候,我翻开了案头上放了一个星期也没有拆封的《目标感》。果然,书解千愁。
笔记整理:
什么是目标?
作者给目标下的定义:
目标,是指为了完成对自我有意义,同时对自我之外的世界也有意义的事情时,产生的稳定且可概括的意图。
目标与精彩的人生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它可以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一个是活力,一个是适应力。为什么有深度目标的人会更有活力?是因为活力来自目标的激励作用。长期目标带来激励作用,而适应力来自奉献精神。
作者认为,方向和意义比任何特定行为指标都重要,比如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必须认识1000个字。你觉得这个指标重要吗?对做教育的人来说,这很重要,但作者认为这一点都不重要。
研究了一辈子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威廉·戴蒙建议家长:不要让孩子去对标那些特定行为指标,因为孩子跟孩子不一样。不要去追求过多的特定行为指标,看到人生的方向和意义是最重要的。
怎么才能通往一个正确的目标?
作者给出了通往目标之路的几个步骤:
️和直系亲属之外的人进行有启发性的沟通
观察有目标感的人是如何工作的
️对目标的认同,同时开始尝试完成一些事情
️获得家人的支持
️以独创和具有影响力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对追求目标的付出
️掌握追求目标所需的各种技能
️提升执行力
️️变得乐观和自信
️️对目标的长期承诺
️️把在追逐目标中所掌握的技能和培养的性格优势应用到生活的其他领域
所谓的培养有目标感的孩子,就是你们家在过着积极、健康的生活,孩子觉得有意义、很幸福、有话题可讨论,还能学到很多东西。
家庭如何培养出一个有目标感的孩子?
第一步,“认真倾听,寻找火花”
第二步很重要,“利用生活,展开对话”
第三步,“开放的心态”
第四步,“分享自己的意义”
第五步,“传授生活中的实践智慧”
第六步,“介绍孩子认识生活中的导师”
第七步,“鼓励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不仅仅被用来做企业,如果你做了一个非营利机构,你当了公务员,去完成一大堆事,这都是创业的行为。创业精神是需要从小不断培养的。
第八步,“培养积极的人生观”。什么叫积极的人生观?参考《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第九步,“从责任中获得力量”
作者在最后一章写道:虽然我们认为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很重要,但是你要相信一件事,更广阔的社会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社会大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其实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每一个人不仅仅要管好自己的孩子,还应该为其他的孩子做很多事情,想办法去创造更具有目标感的社会氛围,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受益。
其实,读到最后发现要想培养有目标感的孩子,还是要从自身发力,让自己成为有目标感的人,才能够像作者建议的那样点燃孩子想象力的可能 ,鼓励孩子通往最高理想的引导 ,帮助孩子实现远大志向的支持 ,以及创造激发孩子而非让孩子意志消沉的文化氛围。
我合上书,让班上每个孩子拿出一张纸,写了自己星期五从学校背着书包回家到星期天来学校这一路的经历。目标他们都有,所以我又让他们对照自己的目标看看自己的行为的不恰当之处。他们的表情有自责有羞愧。究其缘由是因为不够热爱,是家长的目标,是老师的目标,是和同伴匹配的目标,不是自己决心要的,因此没有那么多必须要做的事,包括周末作业。
本文1336字,阅读5分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