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冰读书会 | 《我们仨》书评

作者: 徐雁冰 | 来源:发表于2019-04-12 21:38 被阅读1次

    文/徐雁冰

    关注冰冰读书会,一起做个爱读书的人

    杨绛,本名杨季康,钱钟书先生口中的“季康”,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戏剧家,2016年5月25日逝世,享年105岁,杨绛先生的逝世也在朋友圈掀起了纪念刷屏。

    钱钟书,她的男人,《围城》的创作者,曾用笔名“中书君”,又是一伟大的作家。

    钱瑗,他们的女儿,是一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书中称为“圆圆”“阿圆”。

    这是《我们仨》一书中三个主人公。

    / 1 /

    这是一本回忆录

    说来惭愧,我甚至没有心思将这本书读下去。起初阅读,给我的感觉是——这不就是一本枯燥的回忆录嘛!但是本着学习的心态,我还是强逼着自己把这本书读完,我完完全全的打了自己一巴掌。

    确实是回忆录,但是与我理解的却有很大的不同,就像我曾写过的那些回忆录,更像是流水账,读起来毫无文学气氛,终究让人觉得乏味。

    《我们仨》分为三部分,前两部分已梦境的形式讲述他们仨在人生最后共处的几年,相依为命的情感流露。第三部分,则是回忆自相识相守、赴英国留学、喜得爱女圆圆、直至爱女和丈夫相继去世,整整63年间的一个家庭的风雨坎坷。

    回忆总是美好的,文中很难看到杨绛先生因为回忆往事而痛哭流涕的表现,更多的是用细腻的文字、一个不起眼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体验。我觉得,这才是回忆的一种最高境界。

    举个例子吧,一般人在回忆往事时,想要表达一种情感,多数情况下会用到“我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我好难过,真的恨不得怎样怎样”。而在《我们仨》中,更多的是一种细节的描写,比如“她先过跳板,我随后也走上斜坡。我仿佛从梦魇中醒来。阿圆病好了!阿圆回来了!”病好了的喜悦并不一定要表现在“喜悦”等字眼。这也给人一种“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感觉,顺应文字或一个动作的自然发展,不强行用情感的因素去改变它,却也能深刻的感知到其中心思。

    / 2 /

    这是一本人生感悟

    这本书给我更多的感受,是对人生的思考。

    “人生没有单纯的快乐”

    正如文中“我们仨”的经历,虽然更多的是小幸福,但这些小幸福中也夹杂着太多的痛苦和烦恼。出国奋斗的风雨、经历的那场革命、爱女患病,最后丈夫和爱女相继离去,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不曾经历这些,很难体会到个中滋味。

    这让我也联想到了我的奶奶,从小就体弱多病,为了给自己治病自学了医术。上学时经历的那场革命,让她从此失去了读书的机会。我奶奶曾告诉我她的一个愿望:她一直希望自己能出国留学。她也把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

    这人生,哪有什么单纯的快乐,正如杨绛先生所说:“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想想我们现实的生活,确实如此。每天都尽量保持着快乐的心态,却也不得不为了挣钱、房租、情感而烦恼,而忧虑。

    “人生也没有永远。”

    病老相催,钟书和圆圆相继离去,这才让杨绛先生猛然觉得,原来人生不可能永远。

    可是现实的我们是,总部喜欢去珍惜时间,在拥有的时光里总是不在意,等到真正失去了,才希望着挽回,这是我们做不到的,更不可能实现。就像文中所说:“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一个家庭能一起经历63年的风风雨雨,也已经是一件相当大的成就了,很多人都无法逾越这个年龄。而这些风雨坎坷也终归会停下来,那停下来的地方,可能也是真正的“回家”了。

    / 3 /

    这是一本思念的书

    书的封皮写着“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的,杨绛先生很是怀念他们三个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所以才有了这本《我们仨》。

    第一、二部分的梦境,我更觉得是杨绛先生在丈夫和女儿相继离去后,一个人生活做的梦。就像“日有所思,也有所梦”,因为思念他们,所以才会在梦境中时常出现。Mom,Pop,圆圆,这所有的记忆就只能从那些留下的信件和书本文字中找寻,剩下的,就是梦了。

    但我最喜欢的是,用梦境和回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用细腻的文字和细节来表现自己的思念之深,却不矫揉造作。这也是我所向往成为的简单朴素的知识分子。

    文中的一个败笔

    (后生妄言,见谅)

    杨绛先生在书中有这样一句:“我清醒的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苏东坡曾词云:“此心安处是吾乡。“后来,我们现代人将它改为”心安之处便是家“。可是,杨绛先生却说:“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突然想问:为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难道钟书、圆圆不是家吗?

    或许经历了太多坎坷,或许流浪了太多他乡,但我觉得,勇敢的去面对那些风风雨雨,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承担人世间难以避免的苦难,即便一起流落街头,也是家。

    本书书评完,如有讲述不到位的地方,还请补充。杨绛先生书中所说:“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觉得这样是不对的,并不是每个作品都是完美的,有褒有贬才是我们对待一个作品最好的态度,这也是对作者的一种尊重。

    <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冰冰读书会 | 《我们仨》书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boh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