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自控力: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心理学课程》
作者:凯利·麦格尼格尔,文化发展出版社2012年8月版
学习目标:通过本拆页的学习,学习者能够运用意义转换法,实现从我不要到我想要的转化
R
远离节食的减肥
如果不戒掉高热量的食品,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来减肥或改善健康状况呢?最新的研究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当然,我不是说那些神奇的药丸——那些号称可以帮你燃烧脂肪的药丸,实际上却会在你蒙头大睡时让你增重。加拿大魁北克拉瓦尔大学的科研人员进行了一项独特的研究。他们关注的是被试者应该吃些什么。他们没有列出哪些食物是不应该吃的,也不关注减少摄入的卡路里,而是说明适当的食物有利于身体健康,能使人快乐。这个项目要求被试者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善健康状况,比如体育锻炼,而不是思考什么是不能做的,或哪些东西是不能吃的。
从本质上说,这个研究项目把“我不要”变成了“我想要”的意志力挑战。他们让被试者把追求健康当做任务,而不是把抑制食欲当做任务。这个研究展示了,把“我不要”变成“我想要”是行得通的。2/3的被试者听从了研究人员的建议,他们的体重显著减少,并在接下来的16个月里保持减肥成果。(和你最近的节食结果比一比吧。我相信,平均只需16天,你减掉的体重就会反弹。)他们]还提到,在参与这项研究后,被试者对食物的欲望降低了。他们在压力、庆功宴等可能引发暴饮暴食的因素面前也更能控制自己了。重要的是,那些对食物的态度最摇摆不定的女士反而减肥效果最明显。少一点冷冰冰的禁止,反而让她们更能控制食欲了
意志力实验:把“我不要”变成“我想要”
即使是不打算减肥的人,也能从把我不要”变成“我想要的成功中得到启发。当你面对“我不要”的巨大意志力挑战时,可以试着采取以下策略
除了“我不要”,你还能做什么来满足同样的需求?许多坏习惯都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求而形成的,这些需求可能是减少压力获得愉悦,也可能是寻求认同,你可以关注这些需求,用有同样效果的健康的新习惯来戒掉坏习惯。我的一位学生想戒咖啡,所以就用喝茶来代替喝咖啡。茶和咖啡有几乎相同的作用,能给你休息的机会,能提神,能端着到处跑,而且不用摄入那么多咖啡因
如果没有了坏习惯,你还能做些什么?你可以做其他有趣的事来代替坏习惯。大多数的癖好和消遣需要从生活的其他部分抽调大量时间和精力。有时,关注错失的机会比试着戒掉坏习惯更有激励作用。我的一位学生是电视真人秀的发烧友。但当她为自己设定了提高厨艺”的目标时,她就成功关掉了电视,并把更多时间放在琢磨厨艺上。(她成功的第一步就是用厨艺节目代替真人秀,接着从沙发上移动到厨房里进行实践。)
可以通过重新定义我不要”的挑战,把它变成我想要”的挑战吗?有时,同样的行为会被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支配。举个例子来说,我的一位学生把“不要迟到”重新定义为“做第一个到的人”或“提前5分钟到”。这或许听起来没有太大的不同,但他发现,自己变得更有动力了,也没那么容易迟到了。因为,他把“按时到达”变成了一场他能获胜的比赛。如果你关注自己想做什么而不是自己不想做什么,你就可以避免“反弹”效应带来的危害如果你想做这个实验,请先花一周时间来关注你想做什么,而不是你不想做什么。在这周的最后,想一想你在旧的我不要”挑战和新的“我想要”挑战中分别表现如何。
I拆书家讲解
这个拆页讲:当我们面临“我不要”做的事情的时候,通常觉得“不做这件事”特别难,就需要我们用意志力来去挑战它。回想一下,当我们面对“我不要”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天啊,太难了”“我做不下去”“我好无奈”,然后就没有力量前行了。也就是说,当你关注“我不要”的时候,一是情绪,二是行动。譬如你要减肥,本来你不应该吃甜食,但你没有控制住就吃了,吃完后就有抱怨的情绪“我减肥没有成功”。拆页中给出的两个案例,都实现了从“我不要”变成“我想要”的成功逆袭。
但如何实现“我不要”变成“我想要”呢?拆页中为我们提供了2个方法:
1.意义转换法:把负面的情绪或行动转化为正面的情绪或行动。用于同一时间内必须要做的事情。要赋予新的意义,把否定词变成肯定词,否定的行动变成肯定的行动。
所以,当我们每一天说到一些负面词汇或否定词汇的时候,我们能有意识地把它转换为正面的词汇或正面情绪的时候,就是把“我不要”转化为“我想要”的状态了。
举例:
不要迟到——提前5分钟到,做第一个到的人
别摔了杯子——抓紧它慢慢走
这个ppt不应该做出这样——这个Ppt可以改善的点有
不要说同事坏话——请尊重同事,珍惜同事友谊。
2.用新的习惯来代替它。用于同一时间内可以做,但不一定要做的,可以用其他来代替。比如拆页中的发烧友,就是通过用厨艺节目这一新习惯成功代替了真人秀节目。
A1
这本书我第一次接触,之前朋友推荐看,一直没有买下,今天有幸接触到本书某一片段。开始读的片段(有关减肥方法部分)我大脑中是有些空白的,我一时间想不到自己经历中有过哪些类似的生活片段,更不要说在“我不要向我要”的转型了。没有尝试过这样的“意义转换法”我继续顺着往下读,越往下,我越发想到一个清晰的图片,那是在我关注的公众号里出现的一张图片――在众多身高庞大的人群中,你只是一个小矮子。这样的经历在很多人身上发生过,包括我。我们都清晰的了解,很多人都喜欢向着更高一级别的圈子中发展,逼迫自己改变,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融入别人(高人)的圈子,所以摸爬滚打,让本身无法融合的自己混进去,活成了一个小丑。曾经以为,认识了高人,自己就会变成高人。现在想来,这样的想法显得太过于滑稽,可笑了。与其讨好,不如提高个人能力与魅力,强迫自己去做,结果并没有那么好。所以转换观念,转换作风,从强迫融入到提升自我,以个人强大气场吸引别人。想来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通过以上拆书片段,让我联想到的一幅图片,也是自己在今年有过的一个经历,因为焦虑引发的快速成长观念太过于强烈,所以以此“捷径”不曾想倒是自己给自己挖了坑)
回想近期的经历,印象十分清晰的一段经历――
临考试,备考的同时还会给自己设定很多计划,在这段时间内,我不能做什么,时间安排的很紧张,导致自己精神也紧张起来。不能玩手机,反倒是看一会书籍就不由自己主的拿起手机翻看,边玩边学,效率低下。当然为了缓解压力自己会在睡前进行半小时到四十分钟的闲书时间。那几天的晚上大约十二半躺下休息。导致最后身体吃不消,精神意志消沉。缓解了好一阵,精神才有所转变。这样的方式并没有坚持下去。说过最多的话――“累死啦”“困死啦”等
A2
昨天已经说到过,语言是一把双刃剑。试想一下与别人交流的时候我们还会用比较客气和听了令人愉快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这是大多数人懂得的,可是反过来应用到个人,自己与自己交流的时候,却都是一些强迫性的语言,虽然刚开始会有一定的作用,可是身体和意识可以互为统一,有时候也不是。所以,对别人客气,语言积极愉快,那么对于自己与自己的交流也应当以愉快放松的方式,这样意识和身体才能达成一致。所以未来的处理方式我想用积极鼓励的方式进行提高。
不要玩手机――试着去看看书,书中的画面或许和手机里面看到的感觉和体会是不一样。
问:
从我不要到我想要,不知道这样的理解是否有跑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