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期,接连有书友跟我们聊到“父爱缺席”的话题,其中一些不仅尖锐,更直戳痛点——比如,如何才是对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在高度理性化、专门化、非人格化”著称的现代社会,假如父爱真的缺席了,可以用金钱来弥补吗?”
其实,要探讨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得理解父亲之于孩子的意义。首先,父亲的首要天职是家庭责任——帮孩子性格养成与价值认知。其次,父亲是外部象征,影响孩子看待与理解这个世界——古今中外伟大的父亲,不仅教孩子正直、善良,而且始终抱着强烈的公共精神,努力为后人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可以说,一个好父亲不仅是家庭的稀缺品,更是一个社会的稀缺品。当我们讨论什么是“好父亲”时,又何尝不是在思考什么是好社会。
今天,一般意义上的“好父亲”,大致可分为三类:
“卑微但伟大”的父亲——他们知识贫瘠,无权无势,单纯“供养”,就已耗尽一切。
“卓越但强势”的父亲——他们成功却强势,要以自己的决策为孩子安排一生。
“平凡却伟大”的父亲——他们不是对孩子单向的物质供养,也不是父亲以爱之名的强制,他们把对孩子的教育变成了生活本身。
正如《爸爸与小孩》一书作者赵洪云在与俞敏洪的对话中所说:
“孩子就是生命给我们的礼物......这个过程中,你会不断修炼自己,修炼自己的耐心、脾气、秉性,这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提升,也是完善人生的过程。”
今天,卑微但伟大、卓越但强势的父亲越来越少,双向度的亲子关系基本成为常态。现实中却面临种种的问题:
有些父母,认同“最好的教育是与孩子共同成长”,但最后发现“孩子在成长,父母在停滞”,因为,成长只有参考答案,没有固定答案,与孩子成长,不仅需要观念的转变,更需要不断修炼。其实,一个好父亲不在于他懂得了多少道理,而是他是否懂得运用这个道理。
正如赵洪云在《爸爸与小孩》一书中所记录的一个个与孩子对话的场景,里面没有高深的教育理论,但却是一个好父亲用他的亲身经历写出的一份参考答案。
在这本书中,父亲和小孩探索世界,每一次关于思想和精神的交流,就是一次成长,孩子在成长,父亲也能借着孩子的成长而得到成长。为此,我们诚荐《爸爸与小孩》三部曲。
俞敏洪评价这套书说,“这三本书的价值远大于做一个十亿的公司。”
“即使没有孩子,读这三本书依然会有春风化雨的感觉。用诗意的语言、科学的思维方式写出了跟孩子共同成长的轨迹。”
俞敏洪老师力荐的这套《爸爸与小孩》,以平等、共同成长的姿态,用自己的诚实和智慧浸润孩子,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与心智,塑造让孩子受益一生的价值观。这套书为很多纠结的父母提供了一整套可参考的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