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会提问》这本书里,作者把人的思维分成了两种形式。
第一种叫海绵式思维。
海绵这种东西吸水能力很强,只要沾水,它都能“全盘接纳”。这种“全盘接纳”的思维方式,就叫做海绵式思维。
第二种叫淘金式思维。
当我们思考问题时,不再只是一味地接收信息,而需要主动提出问题,有时候还需要与信息提供者互动,甚至于还需要对自我的观点进行批判,得到问题的最优答案。
而这种淘金式的思维方式,还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三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保持思维的自主性。
第二个特征,对世界充满好奇心。
第三个特征,坚持交流,而不是对抗。
三个前提,帮助你正确了解批判性思维:
第一个前提,改变思维模式。
批判性思维要求对思考者能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当一个问题产生时,他们会第一时间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质询,从中发掘出最有意义的论点和观念,评估事件的严重性,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第二个前提,克服情感障碍。
批判性思维并不意味感情用事,对一切说“不”,而是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认真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呢”,同时,对其他人或事都保持开放性,既愿意包容观点之间的不一致,也愿意改变自己过去的成见。
第三个前提,学会自我批判。
自我批判是学会批判性思维最关键的一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多对自己提出这样的几个问题:这件事对我造成的坏影响有哪些呢?是不是也有一些有利的影响?
最简单的训练批判性思维的方式,就是学会提问。学会有效提问,对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想要掌握有效提问的方法,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先了解论题。
所谓的论题,就是你真正要提问的问题是什么。
提问的第二步,是分析逻辑。
在了解清楚论题后,我们就要开始做个“有心人”,努力理顺问题的逻辑,这时候我们就要问自己: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阻碍问题解决的困难是什么,应该怎么去解决,想要达到什么效果,可能涉及到哪些人或事,以及解决问题的每一步都需要怎么做?
提问的最后一步,是检验证据。
等到问题的论点和逻辑都梳理完成后,就开始要寻找能够支撑结论的论据了。理和据是相辅相成的,有理有据才能让观点牢不可破,可并不是所有的证据都是无懈可击的。
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我们只有学会辨别信息的真假,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才能避免假信息的误导,将真正的问题剥离出来,从而一击即中。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找到充分的论据呢?首先我们要确认一个人的论证结构。有说服力的交流或论证的基本结构是:甲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乙。“甲”指结论;“乙”指结论的支撑材料。只有找出这个论证的结构,我们才能清楚给出的论据是否充分。
其次,我们需要审视论据的类型和正确性。不同类型的论题,需要不同类型的论据来支撑。我们可以自己摸索出一套规则,以确定什么类型的证据在特定的场合最合适。
另外,我们还需检查使用的关键词是否有歧义。歧义是指一个关键词或短语可能存在多重含义的现象。我们要养成多问“你这样说是什么意思?”的习惯,避免被有歧义的关键词误导。
最后我们还可以再确认一遍问题是不是都解释清楚了。因为只有当论据能够解答我们关于论题的所有疑问时,才能证明我们已经提供了充分的论据。
当找到有理有据的论据后,逻辑会回到我们的头脑中。有了真实、客观的信息支撑,我们就可以快速地定位问题的焦点,得出合理的结论。
批判性思维,正是对原有、固化的思维模式进行质疑和询问,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适用于新形势下的新路径。并且确保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会被他人、书籍或权威的观点所影响。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