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微格读书会第一期“坚持奖”的奖品(获奖者可以选择想要的任意一本书),我是个善变且懒惰的人,生活中能够坚持下来的习惯极其罕见,感谢读书会给我的这个纪念。
选择这本书,或多或少是抱着一种“朝圣”的心态。我的极简之路,算是开启于豆瓣(在此之前,只是跟着“断舍离”的风潮扔扔东西而已),好几位生活在北美的极简生活博主,都推荐了乔舒亚的博客:Becoming a minimalist。关于乔舒亚,大家应该不算完全陌生,之前朋友圈疯转的一篇热文《扔掉90%家中物,高富帅却成人生大赢家》,写的就是乔舒亚的故事。他是极简主义网站的创始人,也是推广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先锋。而这本《极简》,是他出版的书里面第一本翻译成中文的书。
接触所谓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吧,我很少主动跟别人提起这个概念,甚至身边大多数朋友并不知道我在进行这样的尝试。但其实,我是一个挺喜欢给人传递价值观的人,聊起天来忍不住会有很多大道理脱口而出,也因此被一些朋友取笑是“政治老师”。只是这几年来,出言更谨慎了些,因为我发现,太草率的给别人说教,反而是因为自己内心不够笃定,才急于在语言上去说服。
所以,在我小心翼翼的向别人提起“极简主义”之前,内心都会反复向自己确认,你真的认可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吗?你自己真的从中受益了吗?当然,答案是肯定的。用“重生”这个词来形容极简对我的影响,也都不算太过分,现在每当我回想起极简之前的生活状态,都会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仅仅是两年前的行为,我似乎已经无法理解了。
然而,我并没有打算将这样的生活方式推荐给你们,因为它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东西。有的人是天生的极简者,常见于男生。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大概是五年前吧,一个闺蜜的男友,看着我们出租屋里满地的鞋子说:“我实在无法理解你们女的为什么要买那么多鞋,你看我,一双休闲鞋,一双运动鞋,一双正式的皮鞋,这不就足够了吗?” 还有一些人,物品虽多,但不受困扰,反而能从各种各样的东西中找到幸福感和充盈感,这样的生活也很好。
然而,现在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断舍离”和“极简主义”,大概是因为像我这样的人还是挺多的吧,因为一时的物欲冲动以及对自己的肤浅判断,让自己一度被一些不需要不适合的物品所拖累,这样的感觉,不知道你是不是有过。
关于物品的困扰,我的人生中有两次灾难式的爆发。第一次大概是在2011年,我申请了一个自己的支付宝账号,一入淘门深似海,随着3g网络越来越快,快递送货越来越快,我的购物热情也空前高涨。当季流行却一次都没有穿的花裙子,有点窄但或许瘦了就能穿的牛仔裤,看上去秀气但能把脚跟磨出血泡的小白鞋,永远看不完前面两章的英文小说,永远坚持不了两天的护肤小工具......汹涌而来。第二次的爆发,是研究生毕业之后,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独居。本着“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的原则,将网上推荐的那些“可以提高生活品质”的小物买了个遍。
我的生活品质真的提高了吗?除了拆开包裹的那一瞬间的兴奋,我并没有体会到更多的快乐。我作为一个从小就有强迫症的整理狂魔,也因此陷入了整天疲于收纳的困境,不断的网上搜寻更好的收纳方式和工具。那段时间的浮躁和挥霍,简直不堪回首。
无意中接触到极简,也是因为喜欢看收纳整理的文章才看到的,觉得有意思,便越看越多。大多数人也许会误以为极简主义是一种消极禁欲的生活方式吧,克制自己的物欲,过着一种极端的,苦行般的生活。确实,当我们看到《我的家中空无一物》里的麻衣,看到《我决定简单生活》中的佐佐木典士的时候,不免会产生这样的印象。极简就是把东西都扔了,过上一种看似整洁却很不方便的生活。这大概是很多人对于极简主义的误解吧。
我所理解的极简主义,其实是一套相对灵活的理论。极,是尽最大的可能,简,就是将复杂的东西简化,而简化的依据,就是自己内在的需求。了解自己适合什么,关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才是生活的本质,这样一来,生活中的形式,便自然而然的简化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