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来打算在读《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前写一篇《如何选购一本书》,可是虽然之前被坑无数次,但是没有有意总结,所以觉得写出来对别人益处不大,打算作罢,直到将题目中的四本书联系到一起。
所以在这里,我就两个问题阐述一下我的看法。第一,在没有阅读一本书的情况下可不可以否定这本书的价值。第二,能否在买书前就在一定程度上判断这本书的好坏。
为避免产生歧义,首先明确这两个问题是对于所描述情况存在性的讨论,即存在一些情况可以在没阅读的情况下否定它的价值,同样,存在一些情况可以在买书前判断它的好坏。
我先给出我的答案,第一个,可以。第二个,也可以。
为了避免问题演化成对“开卷有益还是开卷未必有益”的辩论,我先确立一个讨论前提,即这本书是否达到了它的宣传文案(此处宣传文案为泛指)给读者带来的预期决定这本书的价值。如果达到了,即为好或有价值,如果没有达到,即为坏或没有价值。我不否认存在实际与预期不相符但是能给读者带来价值同时读者也认同这种价值的情况,但该情况不在本文主体内容的讨论范围之内。
好,在确定了前提之后从题目说起。题目提到的四部作品中《品三国》和《数学之美》我很是推崇,记得初中读《品三国》的时候并不知道作者易中天上过百家讲坛,只是觉得书写的很好。书里具体内容我现在记得不多,但是那种质朴扎实的风格印象还是很深刻的。同样,在高二还没学排列组合的情况下看的《数学之美》依然极大地增进了我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在“意外”地被用于搜索的一些领域的认识。而《易中天中华史》一出版,我就在想易中天你咋不上天呢?而《文明之光》甫一出版,又是熟悉的装帧,又是熟悉的封面,看到作者竟是吴军,我的一口老血真是,真是哔了狗。诚然,这两位作者的学识的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都知道治史是一个无比耗费人力的过程,即使在如今许多文献都电子录入的情况下 ,由于文献的记录方式和叙述方式等的限制,一位学者能够在对某个朝代或是某个朝代的某一阶段的研究有所获就已属不易,而一位学者竟要对长达三千七百年(中华史一书介绍中所提到的长度)的历史著书立说,那必然是没有价值的!《文明之光》也犯了类似的问题,我们不否认《数学之美》《浪潮之巅》两本书的优秀,但是同样,一个科技领域的作者要对整个文明历程从从科技的角度重新阐述,且不说整个文明历程中是否有足够多的时段可供进行科技向的“观察”,作者是否有能力对那些可以进行科技向阐发的阶段进行阐发,毕竟作者所擅长的领域也只是科技的一小部分。所以,《品三国》《数学之美》《浪潮之巅》我都是读过的,但《易中天中华史》和《文明之光》我是呵呵以对的。
接着说是否能在买书前判断这本书的好坏。就如在开头提到的,被坑过太多次,所以判断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仅举几种一旦中招无比恼人的情况提供警示。记得之前看过“一个”系列的某本书,它的上边距和下边距宽到令人发指,令人怀疑如果不是这样设计书里的内容是否够凑成一本书。我甚至猜想如果是别人出了这样的书,韩寒会不会批它有圈钱的嫌疑。所以我之后看到类似的书果断无视,它缺乏最基本的诚意。
同样,我高二的时候借阅过一本《谷歌小子》,这本书我在借到之前一直想买,可是见到实体书之后还没翻开我就心中奔腾万头草泥马 , 书是精装的,可是瓤还没皮厚。后来大概用了两个多小时读了一遍,果不其然,如果说上面提到的是圈钱的,那它就是骗钱的。
一样是骗钱,《过得刚好》骗完还能让人高兴高兴(你看清楚,我可不是夸它)。为什么说它能让人高兴高兴呢?因为它最后大概有不到三十页段子。对,就是他和于谦在台上表演过的节目中摘出来的一个个小段子。我只能安慰自己,这是作者向看过他相声但没买过票的观众收的票钱。
像上面提到的这两类书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下单之前不确定质量的话一定要找一本实体书翻一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