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大学的时候就拜读过吴军老师的《浪潮之巅》,吴军能用一本书内容,娓娓道来科技公司的生死起落,实在是博学多才,博闻强记。
即将毕业的时候,看了吴军的《大学之路》,也总算理解什么是相见恨晚。所以发誓要将吴军的书全部买回来,全看一遍。一年多之后,我甚至已经忘记了这个誓言,吴军又出版好几本新书,要是再这样拖下去,我的读书速度都跟不上吴军的写书速度了。
于是,2018 年开年,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读完吴军老师的巨作——《文明之光》。相对于吴军的其他作品,《文明之光》时间的跨越更长,空间的跨度更宽,涉及到的知识领域更广。全书分为四册,差不多 1000 页,近 100 万字。整套书读下来,再次体验了吴军扎实的写作功底。结合妙趣横生的文明故事,娓娓道来据有科学家精神的独立观点。
吴军用地球起源到生命诞生,再到人类文明产生作为引子,抛出「如果将地球的年龄缩短为一年,那么人类出现就是在那一年中最后一天的最后半小时,所以人类的历史很年轻」的观点。紧接着,用 32 个章节(也是人类最重要的 32 个文明片段),分别介绍古今中外的历史、科技、艺术和政治。
吴军在写作的过程中,将这 32 个文明片段分开处理,就算只读其中一段,也不会影响理解。但是,这些文明片段之中,存在着大量的关联。吴军用他极强的表达能力和文字功底,将那些盘根错节的文明之间,串联成一条延绵不断的文明长河,为整套书的阅读增加更多的趣味和阅读思路。比如第六章中写到的瓷器,是第八章的香料的诱惑的直接动力、也是第十章的开创英荷时代的商业基础;第二十五章的讲述的印刷术,直接推进了第二十六章的启蒙运动进程。这样的关联比比皆是,这里就不一一强调。作者对于不同文明的片段处理得如此恰当,即使单独看一个章节,也不会导致无法理解。但是每个章节之间,都与其他章节相关,窥一斑而知全豹。
跟其他的介绍人类历史的书籍不一样,书中对于战争、皇朝和革命这类事件没有过多的描述,只是一笔带过。书中没有战场上骁勇善战的将军和统帅,也没有跌宕起伏的英雄事迹。如果真的有英雄,那么书中提到的,每一个为世界文明带来进步的人,都应该是英雄。吴军肯定那些改变时代的伟大人物,也不忘强调那些被历史忽略的人和事,强调他们对于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吴军认为,人类文明的创造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历经几代、几十代,甚至是几个世纪人类的努力。小到电影的诞生与发展,大到文艺复兴和现代科学思维的建立,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吴军还用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的名言来说明文明的进步的历程:
我必须研究政治和战争,因此我的孩子们能够学习数学和哲学。我的孩子们应该学习数学、哲学、地理、博物、造船、航海、商业和农业,使得他们的孩子们可以学习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塑、织物和瓷器。
更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对于世界上的很多发明,吴军并不是过分强调第一个发明人的功劳。而是转向介绍新发明的技术,是如何的被完善,以及如何为人类造福。比如在第二十五章中,谈论到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纸的问题,吴军一针见血的指出,不必要深究是谁第一个发明纸,至关重要的是,是蔡伦真正将纸的生产规模化,用这项技术改变了知识传播的广度、长度和宽度,也改变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再使用类似的视角,认为印刷术最大功劳的是古腾堡及其学生。因为相对于毕升,古腾堡他们一生都在致力于改良和推广活字印刷术,并且将这项技术推广至全世界。
我们听惯了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故事,我们热衷于牛顿苹果砸头上后发明万有引力的故事,我们还沉迷于那些从 0 到 1 的伟大创新故事。殊不知,吴军却认为,世界上所有的文明,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从 0 到 1 固然重要,但是从 1 到 N 更加重要。只有从 0 到 1,没有从 1 到 N,也就不再是文明。
书中没有官场勾结、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的历史事件描述,似乎就失去了「以史为鉴」的教育意义。那么,读这样的历史书又有何用?难道就仅仅为了增加茶余饭后的谈资吗?
在海量信息密集的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去存储更多的信息,我们只会关心自己所在的一亩三分地,看到的是树木而非深林。因此,我们更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念,纵观大局,利用历史的相似性,尝试去拼凑出未来的演变。是啊,就如华尔街的故事一样,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并且一次又一次的重演。
吴军还为我们提供一个看待历史的全新视角。在书的开篇,吴军提到如果将地球形成至今的时间比喻为一年,人类的出现,就是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最后半小时,人类文明则是出现在这一年的最后一秒钟。这可能也是他作为一个科学家和风险投资人,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懂得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发展。
欢迎关注「第七周期」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