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思维里,仍然认为只有创新才是最重要的。但除了极少数特别石破天惊的突破性技术外,其余都是各种已有技术的“混搭”。何帆老师在他的新书《变量》中如是说。
大多数创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他们都是在做突破性的技术创新,感觉一旦成功就能飞黄腾达,名流千古。但何帆老师的观点是:
在创业阶段,比技术更重要的是寻找应用场景。寻找应用场景有三个步骤:一是选择,二是适应,三是改造。
一种技术、一种创新,都会有很多的分岔口,人的选择又不可一者多得。一旦有了一种选择,就只能在结果出现的时候,才知道自己选择的是否切合实际。
比如极飞无人机的案例,一开始它也是做航拍,但做不过大疆等等大公司;也做过巡线。是在反复试错之后,才决定转向做植保无人机。无人机的舞台不是在城市,而是广阔的农村。
正如书中写到的:
在看起来距离新科技最遥远的地方,新科技的应用场景反而最多。
适应比较好理解。任何技术,只有适应应用场景才能存活下来,否则早被人抛弃不用了。
第三步是最难的一步。有了场景,技术也能适应场景。我们最喜欢谈的是,当我们占领了一个市场的时候,最希望这个市场自家的产品有很高的壁垒堵在前面,没有人能轻易翻越过来。而这只是一个想法。
想单独靠一种产品占据整个市场的大部分,除非这种技术是突破性技术,独我一家。否则,只能靠生态。
一种新技术成功并不难,难的是这种新技术能够带动更多的组织变革、生产变革甚至制度变革,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
布莱恩.阿瑟讲道:
新技术逐渐取代旧技术的演化过程可以分为六个环节,
新技术成为活跃技术体中的新元素。
新元素替代现有技术的零部件。
新元素创造出新需求。
旧元素逐渐退出,并给新技术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新技术逐渐成为活跃技术的主体。
整个社会经济随之出现调整。
新元素创造出新需求,是最难的一个环节。往后看,我们看到出现最多的词是变革,只有对整个生态都带来变革,才能从旧的生态中找到新生态的演讲路线,逐渐占据主流。
对个人成长,也是同样的道理。个人要成功,要能让自己的能力匹配应用场景。能力强,匹配度也高,那自不必说,我们能随着生态的变化而变化,影响生态的形成。如果能力不行,匹配度也不高,就要考虑调整自己是提升能力,还是适应生态。按照上述提到的三步,是要先去适应场景,再去补自己的不足。
全部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互相反辅的过程,个人与环境适配,促进了生态的改变,生态的改变又反过来要求个人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去适应生态的发展。如此形成正向发展。生态就会不断演进。
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