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问道楼观》02集 | 两位思想启蒙者,老子和孔子的对话

《问道楼观》02集 | 两位思想启蒙者,老子和孔子的对话

作者: 简素生活 | 来源:发表于2019-06-22 15:34 被阅读0次

    公元前213年,在秦王朝焚书坑儒的文化浩劫中,《道德经》逃过了被毁灭的命运,是什么力量让至高无上权力留下了此书,而如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如何构建的?

    公元前399年的一个黄昏,苏格拉底在雅典的监狱里,喝下了一杯毒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不过,这位被德尔斐神坛称为最有智慧的人,在合上双眼的时候,心中并没有遗憾。因为苏格拉底知道,他的学说,不会因自己的死亡而终结。而是会随着学生们的传播,影响到希腊各个城邦。在爱琴海两岸,他将成为一个传奇。

    但是苏格拉底并不知道,早于他117年前的古老中国,有一位老人,用睿智的思想,创造了一个更为辉煌的传奇。就在这座群山环绕的古楼观之中,曾经升起过一道哲学的曙光,照亮了整个东方的天空。

    楼观说经台的夏天,是个多雨的季节。烟波浩渺,雨雾交融,群山壑谷,尽掩于茫茫的云雾之中。一条条清澈的小溪,自河谷中蜿蜒而下。汇集到终南山北麓的渭水之中,滋养了这条孕育出华夏文明的伟大河流。

    两千五百年前,同样就在渭水的岸边,老子曾伫立于此。他望着奔流不息的河水,思索着有关“道”的真谛。清晨的渭水之上,升起一层淡淡的水汽,如梦如幻。让老子不禁想起了八年前,在另外一处水边,他与一个年轻人的对话。

    年轻人问:「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也不知该于何处?」

    老子答:「人生于天地之间,与天地融为一体。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这是自然的规律,为什么要悲伤呢?」

    年轻人说:「我是担忧当今天下,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而不治,所以感叹人生短暂,来不及建功立业于世啊。」

    这位感叹时光飞快流逝的年轻人,就是被后世中国人,奉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儒家思想的创始者,孔子。

    老子问:「仲尼,为什么不学习水的品德?」

    孔子答:「水有什么品德呢?」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

    孔子答:「先生此言,使丘顿开茅塞。」

    公元前524年的春天,二十七岁的孔子,携同弟子南宫敬书,一路颠簸着,进入周都洛邑。孔子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观看先王之制,考察礼乐之源,学习道德之规。因此拜访熟于礼制的、王家守藏室之史,老子。便是此行,最重要的安排。

    在王宫的祭祀殿内,中国历史上,两位享有盛名的思想启蒙者见面了。但是老子与孔子的第一次见面,并没有想象中,智者间的妙语连珠,机锋相对。而是在浑厚的编钟声中,两人肃穆不语。因为教授周礼,在那个古老的时代,是最为庄严而神圣的仪式。

    周礼的规则和严谨,深深打动了孔子。他在这以推崇等级,严苛细节,而著称于世的一套行为中,看到了希望。在孔子的心中,也许只有恢复周礼,才是这个混乱迷惘的时代里,唤醒人心,安定天下的必由之道。

    对于当时的世道,儒道两家的创始人,孔子和老子有共同的感受。就是都是天下大乱,或者天下无“道”。但是这个原因,他们的理解又不一样。孔子认为,主要是由于周礼的破坏,礼崩乐坏。因此他认为,如果恢复了礼乐文明,为礼乐制度,那么社会就会回到原来比较好的状态。

    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中,曾这样记述过,老子对孔子的告诫。

    孔子问:「老师,这金人身上刻着,『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虑』,是何意?」

    老子答:「这些字的意思是说,做人要『无为而无不为,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密藏,不让别人看见。虽然富有,却像什么也没有。德高的君子,往往像个愚钝的人一样,毫不外露。」

    孔子说:「可是现在这个时代,礼崩乐坏。只有广大士子挺身而出,去不折不扣地恢复『周礼』,让人们懂得『仁义』,这才能让天下安定啊!」

    老子答:「其实宣扬『仁义』,只会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混乱。仲尼,如逢时,则可一展胸中之抱负。如不逢时,则应顺自然之理,不必以己之身强托于人。」

    “儒家”是讲究尊卑等级。因为他认为,只有个人和整个社会都严格地按照尊卑等级来做,这个社会就安定了。一旦这个等级秩序被打乱了,这个社会就会动乱。

    对于孔子恢复『周礼』的执着和坚决,老子没有更多地苛责。反而是孔子的『温良谦恭,敏而好学』,让他赞叹不已。在老子的眼中,孔子是一个有为的青年才俊,如同一只智慧的凤凰。『吾闻南方有鸟,其名为凤,凤鸟之文,戴圣婴仁。』

    三个月的“周礼”学习,转瞬即逝。老师与弟子到了分别的时候,老子将孔子送到城门之外。

    老子说:「我听说,富贵的人送别人金钱。我不富不贵,没有钱送给你,只有几句话权当作送别的礼物。当今世道,聪明而深察的人,他之所以遇到要丧命的灾难,是因为喜欢嘲笑别人的缺点。为人之子,别以为自己多么高明。为人之臣,别以为自己多么了不起。希望仲尼,你能够牢记。」

    孔子带着兴奋而又失落的心情,离开了洛邑。兴奋,是因为问礼的收获。失落,则是缘由老子的劝告。而老子此时,却隐隐预感到了,孔子那崎岖坎坷的未来。

    孔子从洛邑回来后,将自己关在房中,整整三天没有说话。他的学生很奇怪,就问老师是怎么回事?

    孔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能跑的,我可以用网去捉它。能游的,我可以用丝线去钓它。能飞的,我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么乘风云上天的。我见到的老子,他就像龙一样,深不可测啊。」

    这时的孔子,对于老子所说的“道”,虽然信服,但还不能完全领悟。因为他还年轻,需要用岁月来打磨自己的理想。

    公元前516年,当老子应尹喜之请,在终南山传授道德五千言的时候。孔子也正乘坐一辆马车,急匆匆地奔向齐国。准备向齐景公,宣讲自己的“经世之学”。在临淄的齐侯大殿之中,孔子面对着虚心求救的齐景公,侃侃而谈。第一次提出了,恢复周礼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国理论。孔子本人的卓绝才华,让齐景公大加赞赏。但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却丝毫没能打动,想要一心恢复霸业的齐国大臣。孔子在无情的现实面前,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失败。在离开临淄城的那一刻,孔子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大道隐没了。」这或许就是对老子当年教诲的一种怀念吧。

    晚年的孔子,曾这样总结过自己的一生,他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求学,到三十岁的时候才有所成就。」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孔子二十七岁时问“道”于老子。在随后的三年中,对老子开示的思悟,还是获益匪浅的。

    注明:本文参考金铁木导演的纪录片《问道楼观》,由依仁师兄整理汇编文字。

    来源 | 简素生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问道楼观》02集 | 两位思想启蒙者,老子和孔子的对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ccv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