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父母曾经对孩子说过:“你还要我再说多少遍?”
当孩子第一次问问题时,父母耐心细致的解答,认为自己是个温柔又耐心的父母。当孩子第二次问同一个问题时,父母可能会不耐烦,但依然忍着性子做了解释。可是第三次、第四次, 父母就会爆发了,并忍不住发出质疑,“为什么你总是学会不了?”“为什么你总是改不了?” “为什么你总是戒不掉?”
没有为什么,学习本就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第一次学习,或许是我们意识到“哦,原来如此”的时候。可是为什么“原来如此”呢?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套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时,发现“就是这样”,并高兴于自己终于达成了认知的提升。
第二次学习,或许是当我们兴冲冲的把知识分享给爱人和朋友的时候,他们不屑一顾,甚至 开始反驳。我们以为自己占领了智商的高地,想要说服对方一起进行知识的升级,却发现学 到的东西并没有那么好用,我们说服不了对方,却有点被对方说服。
第三次学习,或许是当我们再次陷入同一场景之时,当我们下意识的按照固有的惯性行事时, 脑海里某个知识点迸发出来,告诉我们不必如此。我们发现同一场景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我们开始改变,困局也逐渐被突破。
第四次学习,或许是我们重新拾起书本的时候,我们意识到学习有用,并想要获取更多。重 读课稿时,我们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甚至因为自己丰富 的人生经历,开始对原有的内容有了多角度的理解。或许还有第五次、第六次学习。也或许我们经过了第五、第六次的学习后,又陷入了重复的、 走不出的怪圈。
生活,也本就如此。
当我们下定决心开始改变时,却发现处处是阻挠,遍地是障碍。本期望于一帆风顺的旅途, 却发现着实走了很长的一段弯路。当哲学家说“不要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的时候,他可能已经被同一块石头绊倒过 30 多次了。
父母如果不理解孩子为何总是“一遍一遍又一遍”,就会对孩子的行为反复感到失望和沮丧。 我们如果不理解学习本就是个反复的过程,就会不断地骂自己蠢笨,并在受挫时,放弃进步。接纳,也意味着接纳反复、持续,以及长久不见光明的旅途。但是每次看似没有变化的重复,其实也都在发生着一点变化。像是在积攒着某种能量,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完成新的突破。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写道,“暴风雨结束后,你不会记得自己是怎样活下来的。 你甚至不确定暴风雨真的结束了。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你穿过了暴风雨,你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自己。这是关于暴风雨的一切。”这,也是关于生活的一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