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勉学
《子罕篇》第18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是极为有名的一章。由于毛泽东1956年在他的《水调歌头·游泳》中引用了这段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来形容新社会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老幼皆知,流传甚广。其实,历朝历代,有许多有志之士都从这句话中受到过启发。唐代李白《古风》说:“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感叹河水与时光飞逝而过,决不等待谁。朱熹《劝学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这些名言警句无不阐释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朱熹老夫子注曰:“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又曰“自此至篇终,皆勉人进学不已之辞。”南宋蔡节《论语集说》“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其易见者莫如川流,故圣人于此指以示人,欲学者知无息之体而不使功力有毫厘之间断也。”
这一章重点在勉人向学。“逝者”既指时间、山水,也指人生,或者道体,可包罗万象。由于时间和空间不同,时间过去就没法重复,在这个问题上,这是孔子对于生命的一种感慨,对于时光的珍惜,后来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其中都是孔子所影响下的对时光的珍惜、对生命的一种敬畏。这里观川、观水,实际上也反映了儒家特别善于从天地自然、万物之德当中去体悟人道,“推天道以明人事”,这也是儒家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
孔子站在河岸上,仰观天文,想到日月运行,昼夜更始,便是过一日少一日;俯察地理,想到花开花落,四时变迁,便是往一年去一年。天地如此,人生岂能例外?人从出生,由少而壮,由壮而老;个人如此,群体也是如此。生命不停地前进,不停地变化,没有一刻和之前一样。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还没有到来,所以要认真活好每一个当下。
那么面对短暂而宝贵的人生之旅,该怎样度过这一生呢?“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是伟人毛泽东对“逝者如斯夫”的理解,表现出的是一种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曾国藩说年轻人“早起”非常重要。早起就是勤奋,勤奋就能把握时光。鲁迅先生说“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而先生自己毕生惜时如金,在56年的生命中著作翻译达上千万字。
孔子希望弟子们效法滔滔东流之水不舍昼夜、勇迈古今,不断前进、不断进取的精神,努力以有限的生命之水融注于无限的生命成长之河。在这方面,孔子本身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尽管怀瑾握瑜的他为了弘扬儒家之道到处碰壁,但依然如奔流的川水一样执着地、义无反顾地追求着人生的正道。
孔子勉人好学,要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要珍惜时光,理解天道,顺应自然,珍惜光阴。
作为凡夫的我们,反省自己,每天忙忙碌碌,是学习工作生活,还是浑浑噩噩,虚度时光。当下的我们该做些什么,又能去做些什么,才能让余生过得更有意义呢?
在学习圣贤的路上,我们要用“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人生,自强不息,乐于学习,乐于挑战,在进德修业的道路上,越是靠近圣贤一步,越感到快乐。到最后,我们的生命不刻意去努力,也可以像天地一样运行不息,无时无刻都在学习,都在进步,都在滋润万物,就像流动的水一样,过上一个不舍昼夜的积极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