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尊?一个人有自尊是什么意思?不怕笑话,今年32岁的我,到今天才知道。以前摸索自己的过程中无数次提到、看到自尊这个词,可是我硬是不知道它是啥概念,只是字面上觉得,大概是自己尊重自己,并没有理解太深,今天一深入,有一种岳飞认成张飞的感觉。自信,自卑,自爱,自信,自大,自负,这些词傻傻分不清。这是这么多年的时间里无数次反刍,无数次痛苦,无数次搜索,无数次咨询,无数次自救,最近的一次。这一次理解它,懂得它,就像洞穴里漫长探索的人,抬头看到一丝微弱之光。
为什么别人的一句话,我总是记到心里,折磨自己
《How not to take things personally?》告诉我们,原因是自尊
当别人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可能无意冒犯到我们,或者情绪性怼我们,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责备我们等等,我们可能会反抗也可能不会,但是在这个之前,当下,我们心里很难受,甚至讨好型人格接下来离开现场,也依然很难受,检讨自己。这个时候是我们的自尊心认为他们应该考虑我们的感受,对于他们的话,我打死都不认,不认就是抗拒,抗拒产生了以上的所有的行为,难受也好,检讨自己也好,我们的自尊心只认:我们是对的。
这些都是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的,也就是我们的应激反应,在于我们的潜意识。
如何面对呢?我们内心可以开始练习两个方法:
1、和我无关。别人说的话,和我有啥关系?比如说,你有一个很爱的亲人,他是小朋友,你没给他糖吃,他会责备你,说恨你,不给他糖吃,然后哭闹。这个时候,你其实不会特别放在心上,不会重复想自己做错了什么,搞的很焦虑。因为你理解他,你知道他要什么,你就不会生闷气。你不会把他的苦恼和你做很深的绑定,不是吗?事情有事情本身的逻辑和原因,并不是因为你骨子里哪里不对。给他糖果就好了。
2、第一个方法无效的情况下,说明别人说的话里勾到了我们的内心敏感之处,这个内心的疙瘩可能来自于我们的童年或者童年后的过去的经历的创伤,需要我们处理。这是一个认识你自己的召唤。
我自己最近的经历是,一天,去4S店保养车后,开车去超市,保安引导我停车,我发现车子停的不正,就倒退,停正点。保安看到,问我,为啥又倒退?我说:停正点!保安再一次引导我,其实我不需要他引导。快停好的时候,他来个不耐烦:好了!好了!可以了!
我听到后,心里不是滋味,回到家,我还在想我哪里不对。我是停好车,你还这么不耐烦。我觉得我是好心,但是没有得到他回报。这就是我本能的认为他应该理解我,否则我不认。
其实别人怎么看我,是别人的事,和我有啥关系。当我听到他的不耐烦,我可以回怼,强调我是停好车,怎么处理我的听到的信息,那是我的事情。没必要回到家,我都在想错在哪里。只要意识层面我是对的,就应该始终坚信我是对的。
我们的焦虑,与自尊的绝对高低关联较小,更多和自尊的波动有关
这是我看《哈佛大学幸福課第22堂:自尊與自我實現》学习到的道理
我们这个社会里,工作有焦虑,家庭有家庭的焦虑,对我们的身材、审美有焦虑,有各种各样的焦虑。
焦虑什么?
焦虑我们没有到达标准。
这个标准哪里来的呢?
可能来自我们内心,也可能是外在的标准。在现实中,外在标准占了很大一部分。在学术界,这种依赖外在而评判自己好坏程度叫做依赖型自尊
。
三层自尊,从低级到高级:依赖型自尊、独立型自尊、无条件自尊。
显然依赖型就是,依赖于外界来自我肯定。
独立型是依赖于我们心中的标准,不再依赖外界,不管外在批评和赞美。
无条件型就是做一件事,虽然我们心里有标准,但是我们也不再依赖它了,我们只是体验它就好,不管结果好还是坏,不再因为好坏而判断我们自己是好还是坏。
这三个类型像自尊的光谱,只不过它只有主流的三种颜色。我们每个人处在这个光谱某个点上。
而我们想要去除我们的焦虑,就是要让自尊稳定在一定的水平。显然依赖型自尊,并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外界最不缺的是变化,哪里来的稳定。
我们要尽可能的去除依赖型过度到独立型自尊,同时提高我们独立型自尊的稳定性,这样我们才能感受更多安宁,少掉焦虑感。如果我们进修到无条件自尊,我们将会全然的投入,因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是心流的去体验,已经没有了标准。
当老板的命令让你焦虑时,我们要想想他的标准是否稳定,如果不稳定,离开,培养自己的标准是最好的选择。如果稳定,我们要想想,老板的标准是不是我们自己的标准,如果这个标准不统一,不一致,同样,培养自己标准才是上天的召唤,不是吗?以此类推其他的场景。
改变任重道远,时间蛮长里失败循环也是无可避免的,请无条件肯定自己后,忘掉成败,继续改变
3个月前,离职前夕,在公司4年,当时领导怀疑我,排挤我,同事不友善。而且我发现我在慢慢老化,记忆开始不好了。我碰到谁,父母,服务员,快递员等等,一旦有冲突,我都觉得我哪里做错了,即使不是我的错,长期陷入自我苛责。状态糟糕到极点。现在想起来有点点释然,虽然不多。我感觉到那个自己是真实的,我感觉到我的当下的绝望,我知道那个时候我尽力了。我对以前那个自己的苛责慢慢减少了,虽然有时候还有,但是我都会提醒我自己,不要那样。我发现,真的不一样了,以前不想刷牙,洗脸,现在没有那么抗拒了。以前床上躺平只想,现在不会那么抗拒了,会做些什么了。
不管是自尊也好,还是心理学,还是我们自己,都是浩瀚宇宙,大概率一生都学不完。
《哈佛大学幸福课》里说到:Nathaniel Branden被很多人称为美国乃至全世界的自尊运动的先驱,身为心理医生及哲学家,他在这一领域研究了50年,他对自尊做出了如下定义“一种觉得自己能够应付生活中的基本挑战,值得享受快乐的感觉。
是啊,这么多年,我追求的就是应付基本挑战而已,求而不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