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3

作者: 898671cdfb2f | 来源:发表于2018-12-03 23:33 被阅读2次

很多年前写的东西了,突然翻出来,有点看不过眼,还是先存着吧


唯有这冷眼旁观的镜头能还世界以纯真的原貌

唯有这冷眼旁观的镜头能还世界以纯真的原貌,清除我们的感觉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

-----安德烈·巴赞

从一开始的希德尼·鲁迈特执导的《十二怒汉》到50年后俄罗斯导演米哈尔科夫的致敬之作《十二怒汉:大审判》,这中间陆续翻拍,竟达五次之多。很多年后,当这样一部教科书式的经典在被广泛研究时,也许会有人注意到一部中国化的“十二怒汉”——《十二公民》在角落里熠熠生辉。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多少可以走得更远些。从一开始的“模拟审判”到最后8号身份的揭晓再到最后的最后屏幕中间的那一行字:“一个月以后......”都给人一种戴着铐镣跳舞的感觉,作为本片为数不多的槽点,目的无非还是为了过审,实在令人无法指摘。这些因素对电影本身的影响不能说是没有,但基于台词和表演,称其为2015最有良心的华语电影实在不为过。

其实如果圈定范围横向比较的话,这个评价实在有些不够。但我本无意用属于真正电影闪耀的逼格亮瞎“何以”、“左耳”、“万物”之流,讨论电影的时候通常不说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

作为向经典致敬之作,这部电影的剧本,节奏,节点,人物甚至一部分场面调度,和1957年的原作《十二怒汉》相比,都有颇多相似之处。

在《十二公民》中,导演就个案将问题引向多元化、多层次的思考,十二个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公民对案件的思考和不同的立场选择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内容。电影的主线由“程序正义”“无罪推定”最终试图还原真相,反思法治,回归人性。在厚重的西法背景下与原作的精神一脉相承。

中间插入讨论的话题:外地人、农民工、富二代、干爹、老龄化、冤假错案,则作为支线与主题的延伸是电影的叙述充满了张力,在翻拍的过程中中国的本土化也因为这几点而让人觉得十分亲切。站在经典的肩膀上思考当下社会现状,这也正是导演本身的野心所在。

十二位国宝级的话剧演员对电影的贡献无疑是重量级的。

演员通过表演,对压迫感和现实感的体现,极大地丰富了剧情,在一个如此之狭小的环境下,一个如此之单调的空间里,所有人都被锁死,演员的表演就是推动剧情发展的最大助力。减少了对场景、对现实的考量,所有场景以外的东西,每个人的故事、情感、遭遇全靠演员一张嘴、一张脸表现出来,这是对演员演技极大的考验。

如何使一部片子让人在放映时间内眼球一刻也不舍得离开?这就要讨论到电影本身的节奏。“节奏”一词本是音乐名词,决定节奏的主要因素是高低和快慢。在这两个因素的变动和调节下,让杂乱的音规律化,从而变成音乐。在电影中,简单来看,多镜头、大段台词的叙述是重头戏,台词和镜头少一点的要次要一些。这样一来,叙事的“快慢”就体现出来了:或者一个镜头过去就时过境迁,或者一个长镜头加多个分镜头再加上大段大段的台词来讲述片刻发生的事。而随着情节的推动不断出现的矛盾的冲突点,每一个阶段性的高潮到最后的总高潮,这些点相连接,“点”和“线”就分别代表了叙事的“高低”,叙事的节奏也因此体现。

叙事是节奏的一种,情感的表达以及二者的切换也是节奏的体现。《十二公民》大体上的叙事节奏比较快,在几个关键的节点如3号与8号的冲突,7号与4号的冲突以及几位陪审员在情绪爆发时所讲述自身经历的时候,都给了足够的镜头与时间去表现。整体的节奏也因此显得规律而有序,可以说每一个镜头都给的弥足珍贵,因而整体才会显得紧凑。100分钟的时间,时刻紧抓眼球,又不让人感到过于疲惫,除却剧本本身的经典以外,导演自身的水平也是可圈可点的。

另外再从表演的张力来分析。所谓张力,本是文学批评术语,意在指“由内延和外延组成的有机的整体,包含着复杂对立的象征”。即指内与外的复杂多义和对立统一。还是用3号举例,某个镜头中,3号因为极度的愤怒表情开始狰狞。在众人的劝说中,表情由于克制又变的痛苦,然后再紧皱的眉头下面嘴巴突然做了个微笑的动作。结合它所暗示的(最终有所明示)他与儿子糟糕的父子关系,整个一系列表情的变换可以读出很多故事来,不甘、不服、不解、愤怒、后悔、克制等等都通过一系列表情表现出来,而三号偏执的态度与顽固的立场也得到了很好的解释。窥一斑而见全豹,这就是表演的张力。

在光影、天气的表现层面,也展现了独特的视角。从一开始的炙烈的阳光,气氛随着天气一步步变得闷热、压抑,讨论一度陷入扯皮与胶着,每个人都心事重重,暗潮涌动,直到3号与8号的一场冲突,连一向冷静的8号也有些情绪失控,这时窗外电闪雷鸣、暴雨袭来。在暴雨中,讨论继续进行,终于一点一点开始明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生活决定了他们一开始的立场,而理性让他们回归案件本身。10号最后的地图炮让所有人感到厌烦,紧接着10号的情绪急转直下,情绪的失控是因为他选择放下偏执而带来的内心煎熬,最终他改投无罪,雨过天晴。我们知道,终结讨论的一幕将要上演了。

对叙事节奏的把握和表演张力的凸显,使得在短短100分钟的时间里面高潮迭起。换个视角说,在1957年的原作中,抛开对电影理论贡献不说,其表达的美学追求、人性深度、制度思考,以及电影的构图、画面冲击力,那帮成天拍一些伪青春片、伪文艺片的大陆伪导演们可能迄今尚未梦见。

珠玉在前,超越或许太过困难。

可是

引用一个某处看见的观点:这是一部现实意义大于美学意义的电影。

可见有没有思辨的环境是一回事,而有没有思辨的习惯是另外一回事。

只看了一遍,凭记忆写的。

大概就是这样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12-0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clp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