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驾鹤,李泽厚写了一篇悼文,引起热议。悼文的主体,写的是90年李泽厚落魄,金庸请其吃饭。饭后,金庸以6000美金相赠,李大惊,心想:“金庸如此有钱,怎么这样小气?”于是峻言拒绝,拂袖而去,金庸愕然不解,非常尴尬。
李泽厚“不食嗟来之食”李泽厚和金庸都是令人尊敬的前辈先生。我不讳言我是金庸的忠实读者,但也不会忘记大学时读《美的历程》时内心的激荡,对于李泽厚“救亡压倒启蒙”的立论也衷心佩服。正因为如此,网上关于此事的热议,领我感到深深不安。反复权衡此事,发现这实际上是李泽厚以传统义利观要求现代人金庸的一次文化错位。学养深厚的李泽厚先生,不仅至今没有认识清楚事件的性质,而且将近三十年过去仍然耿耿于怀,实在令人遗憾。
金庸为什么邀请李泽厚?显然有对李泽厚此前行为的肯定和声援,李泽厚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欣然前往。因此,李泽厚希望从金庸处得到一定程度的援助,显然不同于古代文人去豪门“打秋风”。词人姜夔一生落拓,长期寄居在范成大家,但是,两人是文学知己,相互酬唱,在姜夔看来并不损害自己的自尊心,所以两人相安无事。李泽厚当然不是姜夔,在他心里,可能他把自己看作爱国的英雄,自己的落魄,是为了民族的前途而落魄,因此,他更希望的是,金庸把他看作一个追求国家民族前途的英雄而不是一个有影响的学者来对待。正因为李泽厚怀着一种高高在上的心态,所以金庸拿出的6000美元才让他觉得颜面扫尽,最终拂袖而去。
但是,这件事在金庸眼里,显然是另外一种样子。金庸对于邓小平,可以说终生佩服。他不仅在多篇文章里公开表达了对邓小平政治智慧的热情赞誉,在参与起草香港基本法的过程中,也努力渗透了邓小平的思想。可以说,金庸对于邓小平的政治主张,大部分是持拥护态度的。因此,在金庸眼里,李泽厚可能只是一个受了委屈的知识分子,而不是李泽厚内心自许的什么英雄,因此,馈赠6000美元,已经表示出足够的诚意。
网上很多人关注6000美金究竟多还是不多。如果放在90年的环境里来看,基本上还相当于一笔巨款。看到一篇文章做过换算,6000美元相当于作者当时50年的工资。这个说法是准确的,我曾经关注过那个年代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因为那是摆在我面前的前程。当时,一个本科毕业生,转正以前的工资是每月60元,转正以后,每月72元。当时1美元好像相当远8元多人民币,算起来基本就是一个年轻公职人员50年的工资。当然,当时社会正在转型时期,不少人已经先富起来,在这群人的眼里,6000美元确实不过一笔小钱。
6000美元是多是少实际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泽厚其实确实觉得可以从金庸这儿拿到一笔钱这才欣然赴约的,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后却把自己想象成了一个“不食嗟来之食”的君子。金庸呢,完全是怀着一番善意真诚地自助刚从大陆出走的李泽厚,却因为错误地估计了对方的期许,善意被对方看成了侮辱。李泽厚是一个影响过一个时代的学者,当然也是一个智者,到了晚年仍看不透事情的原委,平息不了内心的怨气。人之知人,亦难矣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