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二白很白
1
周末的时候,一个原公司同事约我出来坐坐。
见了面才知道她去年年底就从公司辞职了,最近才开始准备找工作。
问及辞职后这段时间的经历,她略有些无奈的告诉我:
去年那会辞完职离过年也没多久了,想着上一份工作干了快8年,就打算给自己放个假休息休息,没想这一休就快小半年了。
好在期间报了个在职研究生的班,多少学了点东西,认识了一些人,不过自从最近开始准备找工作才意识到,这些似乎都没什么用。
干了8年的销售工作,招聘网站上的企业看了个遍,似乎除了销售就没有什么别的可干的。
去几个公司参加面试,一起面试的都是二十出头的“小孩”,HR每次看我简历的表情都像是便秘一样难受。
再加上不得不换行业,最终除了年龄大和阅历丰富一点之外,似乎就没别的什么优势,真没想到竟然在这个年龄成了“职场新人”。
好歹我之前还是个经理......
看着她焦虑的样子,我似乎能想象那些个面试的场景,虽然尴尬,但还是得硬着头皮往前走。
后来我让她把简历发我看看,就是那种网上下载的标准模板,没有业绩数据,也没有重点项目经历......
花了半天时间给做全面修改,再跟她聊了一些目前相对起点比较高的招聘平台,最后谈了谈面试技巧和准备工作。
走的时候她跟我说:看来之前的确准备的太不充分了,也太过想当然了,还是拿着八年前的思维去找工作,难怪都不理想。这回好好准备,我就还不信了!
说完,自己倒是先乐了。
的确,在32岁的年龄,重新成为一个职场新人,这在如今各行业更新迭代如此之快的时代,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有时候你什么都没做错,只不过是这个行业已经不行了。
这种情况下怨天尤人是没用的,既然在尴尬的年龄成为职场新人已经是必然的结果,那只有摆正心态,充分扬长避短,无非就是重新开始而已。
其实,最怕的不是你处在一个职场新人的状态,而是你明明如此,却连一个职场新人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勇于尝试新鲜事物、不畏挑战的心气儿都没有了,那是最悲哀的事情。
2、
所谓的人脉和资源,有时候只不过是一种假象
上面讲的那个同事,8年销售工作积攒下来的人脉资源在换行业的时候几乎都用不上了,或许有些可惜,但是对那些所谓的人脉和资源来说,你其实并没想象的那么重要。
前段时间去长春出差,和一个从体制跳槽出来自己创业的朋友聊起人脉资源,他给我讲了他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例子。
当时在体制内的时候,作为甲方项目负责人,认识了很多供应商,大多都非常热情,不但称兄道弟,还隔三差五就要请吃饭,尽管大多给推了,但还是有些因为项目合作的缘故,时间一长关系也处的不错。
其中有个厂家的老板L,本身也是当地企业,产品服务也都不错,因为业务来往,关系处的非常铁,记得当时L老板跟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兄弟你有事说话!
从体制出来后,毕竟是刚开始创业,想着原本的人脉资源联系联系,就这样找到了老板L,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反倒是一些原本并不太熟的,因为对你能力和做事风格的认可,给了一些单子。
他接着跟我说:我之所以提这事并不是怪那个L老板,可能当时他有他的难处,只不过是想告诉你:有时候所谓的人脉资源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一定能够为你所用。最关键的其实还是你这个人!
的确,很多时候我们在一个行业或者平台工作久了,积累了一些所谓的人脉资源。
当这个平台或者行业不行了,正如梁宁所说的:
更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个看上去常态的面上,做一个勤奋的点,你每天都在想着未来,但其实这个面正在下沉。
当面在下沉的时候,我们无法和趋势抗衡,当整个行业都大厦将倾的时候,无论你多勤奋,只要身处其中,都无法逃脱被淘汰的命运。
这时候你只能变换跑道,那些束缚你做出决定的人脉资源,有时候真的只是一种假象,也不能说完全没用,但更多的是一块敲门砖,真正能走多远,还是要看个人的能力。
可能有人会说,我通过个人能力获得的人脉资源,能用为什么不用。
这当然没问题,如果在跳槽或者重新找工作的时候,能够不用换行业才是最理想的,原来的工作经验,包括所谓的资源和人脉还能用上,何乐而不为。
不过对于那些不得不变换行业的朋友而言,真的没必要太把人脉资源当回事,当初怎么积攒下的,重新开始,一样可以,甚至更好!
3、
不要错把平台当能力,离开公司,你可能什么都不是
有的人或许对这句话嗤之以鼻,觉得明明就是靠自己的能力取得的诸多成绩,走到今天的位置,完全是凭着自己没日没夜的加班熬夜,风餐露宿,喝酒应酬......
和公司其实没多大关系,不然你看同一个公司,同样的岗位,有的就能一路晋升,而有的原地踏步。
不可否认,能力在职场中的重要性,而每个公司都有能力强弱的员工,他们付出的努力不同,能力有别,最终得到的结果也截然不同。
事实上,只有在你离开平台之后,你才能清楚的认识到之前你取得的成绩背后,有多少是平台给予的光环和公司背书的无形力量。
记得去年给插坐学院写了篇文章《年轻时选择安逸,是对自己最大的残忍》,当时首发在插坐学院的平台上,阅读量不到2万,发在我自己公号上,阅读量不到两千,后来被人民日报转载,分分钟阅读量上10万+,这就是平台的力量!
李尚龙在《要么出众,要么出局》中有句话:别把平台当作你的能力。你要明白,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离开平台剩下的,才是你的本事。
很多时候,当我们离开某个平台之后,那些原本以为关系好的客户或许很快就变成通讯录里的名字而已。
原来所谓的人脉只不过是平台和当初那个职位赋予你的光环,离开后,也就人走茶凉。
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除非你们之间还有利益关系捆绑,否则什么当初的把酒言欢、称兄道弟、信誓旦旦都成为你一个人的笑话。
能力才是你随时离开的底气,其他外在的条件都是如海市蜃楼般立不住脚的虚妄。
4
随着职场环境的变化,大龄职场新人估计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儿,对他们来说,如何在求职或是转型时获得更好的机会和岗位,有以下几点建议:
01、保持市场和行业的敏感度,每年都要重新梳理制作一份最新的简历,并挂在网上试试。
不要等到找工作的时候再开始做简历,看市场岗位信息,保持对所处行业的敏感度是每个职场人应该做的事情。
说的直接一点,你可以不选择跳槽,但是你得知道自己现在在人才市场上究竟值多少钱。再和现在的公司做个比较,高了是因为什么原因,低了还有没有提升的空间,这样你对自己也会有个清晰的认识。
每个阶段做一份最新的简历,一方面是对自己阶段性工作的梳理和总结,另外也是对个人能力成长与否的综合判断,做完一定要挂网上,可以屏蔽在职的公司,方便的时候和猎头或者其他公司HR聊聊,你会收获很多东西。
02、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不要因为年龄劣势就委曲求全。
对我们求职者而言,越是年龄大越不能随便将就,毕竟你已经不像刚毕业出来的年轻人一样,干一段时间不顺心就换,我们已经过了可以任性试错的阶段。
不论是在一个行业深耕还是另起炉灶,三十多岁的年龄,都是职业生涯的第二个阶段,都是需要沉淀和积累的过程。
在选择新的平台的时候,就应该多看看,多选择一下,千万别因为中年危机之类的荒谬理由,就随便把自己卖了。一旦遇到好的机会,怎么充分准备都不为过,从简历开始,到面试和了解公司情况,都要狠花心思去准备。
03、不要把岗位title看的太重,很多时候都是自欺欺人的虚荣心作祟而已。
经常有人会在面试的时候对HR或者猎头说,这个岗位是什么title?如果说是主管、经理就不考虑了,我原来在公司是个总监或者副总裁、总裁之类的。
有时候这种要命的虚荣心真的会让你错失很多机会,我们很多人也都如此虚荣过,费尽心机,辗转跳槽,追逐听上去高大上,实际上却是虚头巴脑的头衔。
这些头衔本质上是没有力量的,可以说是是一个人没实力、不自信却又很虚荣的表现。真正有力量的其实还是title背后的东西,比如你能为公司创造多大价值。
你的一切价值,来自于你是一个高素质的人才,来自于你能为公司赚到钱,而且能持续地创造价值,这是你能领高工资、且一直能领高工资的原因,而不是因为你是“总监”或“副总裁”。
04、摆正心态,三十多岁并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远见》作者布赖恩·费瑟斯通豪在书中就提出:大多数人走在错误的职业道路上,他们把职业生涯当成一场短跑比赛,而非一场持续时间长达二三十年的马拉松。他们更关心短期的利益,而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在四五十岁时拥有更好的选择。
对于三十多岁的我们而言,百岁人生在当今这个大时代,应该会是个大概率事件,为此,我们每个人的工作时间可能有近五六十年。
对于如此漫长的职场来说,这才是人生的第一个十年,没什么好焦虑和不安的,即便是十年一次转变,那还有四五次机会,当然,开始的几次是至关重要的,但也没必要就觉得三十几岁没立业以后就废了。
你的人生不是由一个个段子来书写的,关键是由你自己来决定要怎么样过好这一生,三十多岁的年龄,只要还想拼敢拼,不向现实妥协屈服,一定能迸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毕竟,岁月是一张长长的考题,没有人会逼你交卷,你尽可以用一生的时间,慢慢给出自己的答案。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