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页上,田菾的《致我们亲爱的故乡》被标注为5千字,所以,读完一遍《致我们亲爱的故乡》,很快。
2020年10月长假期间,我读了好几遍《致我们亲爱的故乡》,越读越觉得这是一本奇妙的绘本,它让我一次次地想起了许多我以为早就忘记的童年往事。
我想起每天中午吃过午饭,外公牵起我的手,从四平路、溧阳路口的家里出发,穿过长春路,来到四川北路。我们看一眼四新点心店门口那口大锅里翻滚着的汤团,就继续往南去。有时候,我们到横浜桥就折返。有时候我们一直走到群众电影院才转头回家。这一路上,外公会指着店招让我读出声来。路过第四人民医院时,外公总忘不了再讲一遍那个故事:有一天,你发寒热,到了夜里,浑身滚烫,你小舅舅背上你一路狂奔去了第四人民医院……"要不是你小舅舅,你大概已变傻子了",外公总以这句话结束那个故事。我小的时候,大人们相信,高烧会把一个孩子烧成傻瓜。
结束了一段伤感又甜蜜的往事回忆,我又翻开《致我们亲爱的故乡》。田菾为自己精心绘制的绘本添加的第一句文字是"很多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故乡,珍藏着童年时在老家度过的一年四季",片刻愣怔后,我将目光上移:一间低矮的农舍,屋前是两棵开满白花的老树。老树下有个女孩正笑盈盈地看着前方,那里有一头正在撒欢的猪……不用说,田菾所谓珍藏在每个人心里的,是有公鸡打鸣、肥猪拱槽、炊烟袅袅的农村。而我的童年是在上海虹口度过的,那么,田菾的"故乡"怎么就触发了我童年回忆的闸门?
我的童年故乡里到处都是外公的身影,而田菾童年故乡的一年四季里主角永远是那位梳着发髻的外婆。在田菾的画笔下文字里,外婆在春天的猪圈里给猪给鸡给鸭给鹅准备食物,在夏天里摇着蒲扇给想念爸爸妈妈的孩子讲村里村外的故事,在秋天里再忙也不会忘了递给孩子一只红红的柿子,在冬天里做馒头包饺子准备年节菜……我记忆里住在大城市里的外公,从来不曾养过鸡鸭,也不会做馒头包饺子,可是,他用他的方式给过我的温暖关怀,一点儿也不比田菾故事里的外婆给小姑娘的少。可见,能让我反复阅读的《致我们亲爱的故乡》,其魅力在于让整日为生计奔忙的一代人在貌似轻松的阅读过程中心灵得以休憩。"献给所有经历过我们这一代童年的人",田菾的题献,可以理解为她在创作这本绘本之前,做足了准备;更可以意会成她希望如今早已成为父亲母亲的"这一代人",能依据《致我们亲爱的故乡》思考一个问题:将来我们孩子的童年故乡里,我们的身影能否像外婆一样铺满他们的春夏秋冬吗?
十月长假的最后一天,朋友们依约相会在沪上一处公园里的餐厅里。听说轻易不肯跟着父母出门的小羽也来,出门前我带上了《致我们亲爱的故乡》。
不爱学习的小羽酷爱画画。明知道小羽画的都是日本动漫风格的那一款,我还是想尝试一下,小羽他们会不会爱上我特别喜欢的田菾的画风。
田菾评价自己作品是"技法有些生涩,风格有些老土",在我这个完全不懂绘画这件事的读者看来,田菾的插画很有点我们小时候最爱的读物连环画的模样。这样风格的绘本,能吸引小羽他们拿起来翻一翻吗?
当我将《致我们亲爱的故乡》递给小羽时,她果然只是垂下眼帘瞥了一下。是给我面子吗?她还是接过我手里的书仔细打量起封面上的女孩和一头猪四只大白鹅,继而,一页一页地翻阅起来。听见席间有人吆喝开饭了,出乎我的意料,小羽凑近我的耳朵问:"阿姨,能把书送给我吗?""当然,当然",我吃惊地端详起小羽的表情,眼里有泪光。
我想,不是画而是田菾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她童年故乡的故事,打动了小羽。
被田菾题献的"经历过我们一代童年的人",为人父母以后为了能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不得不牺牲陪伴孩子的时间。也许,"经历过我们一代童年"的读者会质疑:田菾画笔下对的小姑娘,她的童年不也缺失了父母只有外婆陪伴吗?我们的父母会规定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陪伴我们的童年时只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吗?不会。当"经历过我们一代童年"的这一代人将孩子托付给自己的父母时,顺手也把父母变成了自己的傀儡。当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变成了替代孩子父母的监督工具,又谈何让他们自由发挥地成为孩子童年时期的陪伴者?于是乎,这一代人的孩子,经历的是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多重缺失的童年。
小羽眼里的泪光提醒了我,田菾写在扉页上的题献,是要告诉我们,《致我们亲爱的故乡》是一本@所有成年人的绘本。一遍遍地读《致我们亲爱的故乡》,让我越发相信,绘本绝不是只适合孩子阅读的文本。
(注:插图均来自《致我们亲爱的故乡》,田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