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投了一家新得知的票据理财平台,仔细一琢磨成交量还不得了,至于具体名称就不提了,免得退稿时被说广告植入。只是借着这次投资和大家聊聊我对票据理财的认识。
一般来说传统意义上的票据就分两种: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简称银票和商票。就先拿银票举例子,有一家企业需要支付货款,由于流动资金紧缺所以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聪明得很,你资金紧张我资金也紧张呀,我才不给你钱嘞,既然你是单纯要付货款,那我就开一张保证几个月后付款的凭证给你的下家。到期之后,无论谁拿着这张票据到承兑银行,企业必须无条件兑付,企业付不出钱,就由承兑银行付钱。鉴于目前中国的银行之于社会的极强公信力,银票的风险微乎其微。商票同理,只是给票据担保的由银行变为一家普通企业,因而票据的风险被大大增加了。企业实力越弱,票据风险越大,所以大部分有价值的商票都是由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集团企业做担保,普通企业做担保的银票目前在市场上的流通价值不大。
银票在中国有数十万亿规模的市场,鉴于目前票据理财大部分的项目也都是以银票为主,我们就暂且先来看看银票市场是怎么火的。刚刚扯到三个角色:开票企业(出票人),银行(承兑人),收票企业(收款人)。只不过说真的,我认为如果一张银票真的是根据真实贸易情况开具的,那这三个人都会有点不舒服。
对于开票企业来讲,银票的确是实实在在解决了资金紧张的燃眉之急。但是总觉得还不够,因为银行不会白白给他们做担保,他们也要拿出相应的抵押物、保证金给银行做担保。这般要求高,还不如要一笔贷款,毕竟现金比拿一张冷冰冰的大额银票可操作空间要大得多。
对于银行来讲,可以说是切实按照银监会受托支付的监管要求,保证了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贸易真实性。但是追溯到赚钱的根本,开具银票只能收取万分之五左右的手续费,最高还不能超过万分之十。花费人力物力给企业开了张票,到头来还赚不到什么钱,生生玷污了银行这个金饭碗的名号。
对于收票企业来讲,银票这东西就比较复杂了。本来拖着的货款提早几个月付了是好事,但这东西拿着也烦人,有三种处理方式:一是拿着银票等到期去银行兑钱,二是转让给其他有真实贸易来往的企业,前提是下家愿意收,所以一般会转让给相对弱势的合作方。只要在票据背后盖上财务章和法人章即可,专业名词叫背书。收到转让票的企业可以继续背书给其他企业,让这张票据流通到市场上去,所以很多银票背后盖着许许多多公司的章,盖不下了还要用粘单一张接一张的连续下去,这就意味着这张银票已经背书转让过多次。三是有些企业等不及到期,也找不到合适的企业转让票据,资金又比较紧张,所以只能把这张银票质押给银行支付利息,直接获得扣除利息后的钱,这个过程就叫做贴现。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但总的来说,都给收票企业带来大大小小的麻烦。
奇了怪了,明明金融产品是服务于百姓的,怎么好端端的一个银票却搞得三位当事人都有点不舒服?这就需要回归这个产品本身,其实在中国,开立一张银行承兑汇票和申请一笔流动资金贷款在本质上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对于用款企业来说,后者更优于前者,因为可支配空间大。但是对于银行来说,那就不一样了,前者是表外业务,后者是表内业务,当中有很多的门道。在这里我模拟一个故事场景。一家小微企业原本向银行申请50万的流动资金贷款,但是银行的授信批复是给一笔100万的银行承兑汇票,其中50%用原来的担保方式,另外50%用50万现金做保证金担保。企业急了,我本来就缺钱,你还叫我拿50万出来?银行说,我没钱放款,这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你自己想办法吧。企业只能求爷爷告奶奶调头寸把这50万给凑齐了,顺利开出银票。银行在这笔业务上,不但获得了50万存款,还降低了存贷比。这就是表外业务的优势。当然,最重要的是,银行在尝到甜头后,就开始通过这种巧妙手法,无论是大型资产项目还是小微企业贷款,都不断的把表内转化成表外,业务规模蒸蒸日上,领导层顺利完成指标赚得盆满钵满。
倒霉的是融资企业,本来有一笔贷款可供其方便地使用资金,而换成银票后就大不一样,最多只能把100万拆成10张开票,付给10个不同的下家。即便这样,也大大降低了资金的灵活性。而且大家别忘了,他那50万的保证金是调头寸借来的呢。所以他们选择了一种更聪明的方式,将银票支付给自己能够控制的关联企业,然后再到银行去贴现。只不过这下又碰到了麻烦,银行本来就是因为没有存款所以才把你的贷款转开银票,而且资金稀缺的情况是地区性的,所以银行怎么可能给钱贴现呢。再者现在中国贴现利率只有5-6%左右,票据金额又那么小,银行不赚钱,银行经办的客户经理也没有绩效提成,谁愿意白忙活呢?一旦某种金融、经济现象频繁出现供需不平衡,并且存在利益空间,这个行业内就一定会出现掮客。票据市场近十多年来的持续火热,与这批掮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西部一些金融贫瘠地区的银行,会与金融需求较旺盛的浙闽地区掮客进行合作。因为他们拥有大量闲散资金,但苦于没有安全可靠的资产项目合作,银票固然整体利润空间不高,但是有银行做最终担保,所以安全性足够强。而且银票一旦数量累积成一定规模后,每天流水线操作进行一次大金额交易,利润最终将会由量变转为质变。上限可以参考普兰,下限可以参考小的票贩子,一年倒腾小面额票据下来也能有十几二十万的收入。传统的银票市场基本就是这个逻辑,企业融资——银行开票——转给掮客——集中去银行贴现。
只不过互联网票据理财的出现,再次革了传统金融的命,业务逻辑也从门槛较高的金融票据市场走向大众。金融脱媒说到底脱的是“烦”,银票贴现也会有“烦”。企业找掮客转让票据时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每天关注贴现市场价格,以保证不被坑蒙拐骗。企业处理小额票据时,需要面临寻找其他专收小票的新渠道等等很多问题。而票据理财平台出现后,企业只需拿着银票找平台要钱,平台拿银票的照片挂在网上发一个标,标满之后直接给企业打钱。对理财投资人来讲,只要票据真实存在,到期后有银行刚性兑付的承诺,风险着实较小。对融资企业来说,业务模式更加标准化,只需要去固定地点提供票据就行,贴现利率都是平台统一化的,也省去了勾心斗角地讨价还价。
因此我觉得这个数十万亿的银票市场是在中国金融垄断、监管环境下的一个特殊产物,并不反映企业真正的融资需求。但是由于中国金融欠发达地区较多,整体金融进步较慢,所以票据市场逐步地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规模行业。正应了周树人同志那句老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票据理财的出现,可能是这个市场另辟蹊径的体现,会有优胜劣汰,也会有灰色地带。这次谈了很多传统票据行业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关票据理财的猫腻,我将在下集与大家分享。总之,票据理财,也是一个江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