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看到了这样的影视剧推介,便去看了个全篇。
实在是一部很温暖又很让人想哭的电影。故事掰开了说,就是一个穷苦农民马有铁和一个残疾妇女曹桂英相依为命的生活故事,里面有朴实的爱情,还有更多的是坚韧的生存意志和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的希望。
他们辛勤劳作,一起耕地种麦子,一起孵小鸡,一起搬家,一起盖房子……于是除了一开始的驴,他们之后还有了自己的鸡,自己的猪。
桂英因为一次送饭的时候栽进水沟里死掉了。这个情节看似荒诞却又尤其的合理,一下子将悲伤、压抑渲染到了极致。
并没有人真正为他们的悲惨遭遇哀悼,他们就是那样冷冷的坐在一旁,静静的说着闲话,看热闹似的看着故事的结局。偶有的几个前来表达应付式关心的,但也只是出自对自己利益的关心,比如房屋拆迁款、无偿熊猫血、指标性贫困住房。
他们本可以好好地生活的,他们本可以拥有大衣,拥有电视,拥有健康营养的食物,拥有依靠双手劳动挣得的生活尊严,拥有帮助他人获得的社会支持和身份尊重,拥有国家给予帮扶性贫困住房。但是他们总是过于忠厚老实,因为贫困残疾而被鄙视轻贱,因为善良无能而被道德绑架。
可他们对待生活依旧是那般的坚韧。他们诚实的劳动,对待土地没有倦怠,对待牲畜没有苛责。他们还坚守承诺,乃至于决定去死之前都还完了所有欠下的债。
全篇的对话很少,台词很少,主要都是用画面在讲故事。于是看着总有种莫名的压抑,尤其是当看到他们身上看到的真、善、美最终都要随生命萎谢,一种无能为力的悲伤蔓延开来。
我该如何拯救你的生命?我要如何挽救你的灵魂?福楼拜在写《包法利夫人》的时候便痛哭流涕,他发现他只能写死自己精心编就的故事女主角。生命就像陷入了沼泽地,无处发力,越是挣扎越是沉沦。
他人即地狱,越是在意他人看法便越要陷入这种沼泽。马有铁和曹桂英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他们安安分分的过着自己的生活,相当程度的顺从和满足着社会对他们的社会性期待。从这个角度上说,马有铁的善良体贴只能限于他妻子和牲畜,而对其他村邻一样会有憎恨和厌恶,但是他表达不了,甚至反抗不了。于是还完鸡蛋准备赴死的时候,他几度回头看向那些看热闹的村邻,最终却依旧保持了沉默。
沉默啊沉默,不再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死亡。
谁杀死了马有铁呢?谁又救活了马有铁呢?马有铁后面究竟是怎样的存在着呢?电影没有细说,只是故事加了一行小字慕说马有铁开始了新的生活。不难预见的是,马有铁救活之后,势必会看清楚很多事情,他便再也不是那个依旧坚韧朴实、善良守诺的老农民了——归根结底,之前那个马有铁随曹桂英死了。这也是一种成长了吧。
现实会杀死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那种过于美好的生活期待、过于完美的人格崇拜、过于高尚的道德追捧。诚实的劳动显热并不足以弥合理想、现实的差距,还得去诚实的反思社会交往,理清楚社会关系成立背后的现实利益。信任人性的善,并将之视为珍宝、细心呵护;但也不要逃避人性的恶,一而再地陷入圈套、无力反抗。
回到现实里,我们依旧是独立的个体。爱自己的生活吧,诚实的劳动,以及怀有希望,做个勇敢坚强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