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文:在罩子外,开出艳丽的花。
走出原生家庭的痛,继续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所有的爱,都指向亲密,而唯独父母对孩子的爱,指向分离。最终,我们都得作为一个成熟的个体,从与原生家庭的脐带连接中脱落。
无论原生家庭带来的是爱的滋养还是创伤的痛,一个人如果要展开自我,必须要完成对原生家庭的分离。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起码要完成两次分离,一次是婴幼儿时期和母亲的分离,当和母亲的这种共生关系分离之后,孩子才能真正融入到所谓的家庭之中,一个完整的家庭当中,还会有父亲存在,有其他成员存在,在家庭的关系中成长;接着还要完成第二次分离,和家庭的分离。当孩子能和母亲完成共生分离,又能和原生家庭分离,他才能进入到一个广阔的世界,这时,他的自我才能够充分地展开。
这不是一种背叛,而是个体心理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也许原生家庭没有给你足够多的给养,或者没有给你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原生家庭之外,如何可以让人格继续更好的分化?
曾奇峰老师说:见识越广,人格越独立。
如何让自己更好地分化,唯一的方式就是,获得新的客体关系经验。
即,我们除了自己的养育者之外,在外面见识的越多,就越分化的好。同样,如果父母见识的越多,他们就会越允许孩子分化。具体分化的途径可以包括:建立友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多的人打交道、还可以通过读书,因为读书的本质就是跟书的作者,或者书中的人物打交道,或者看电影,跟剧中各种各样的人物产生链接等等。
所以,如果我们允许自己不是一天到晚宅在家里面,而是去见各种各样的人,看人的处世风格,然后这些人的人格,我们会有所取舍地让其变成我们人格的一部分,打交道越深入或者说关系越深入,对方的人格就越容易影响到我们。这样,我们的整个人格,就会更加丰富、更加饱满、更加多面。
这种情况下,分化就已经发生。
试想,如果你有世界上非常厉害的20个人的子人格,就是你跟他们打交道而染上的他们的味道,那么你一定跟你原始的“出厂设置”离的非常远了。这些都是你后期的刻意雕刻创造出来的。
这里的“出厂设置”就是在早年的养育期间,跟爸爸妈妈或者原生家庭中形成的人格。
如果有心,就可以在更多关系中历练折腾,让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机会将你的出厂设置微调一下。这样,我们就会越来越摆脱原生家庭的印痕,在原始出厂设置的基础上面分化的更好。
在罩子外,开出艳丽的花;见识越广,人格越独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