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妈妈:78年,女儿:06年。女儿高二,
问题1:成绩中等,现在有学习动力,想往上走。
不可能一下子能拔高,科学的训练,持之以恒的坚持,一点点的往上。努力是一种力,它需要慢慢练,不是一下子就拥有的,拥有努力的决心是一下子就有的,但是身体得跟的上,是一点点调习惯调来的,高二还来的及,用一个月时间去培养一个习惯,然后再用一个月培养下一个习惯,每个习惯在没有培养出来就没有它,培养习惯首先列计划。已有的先固化,然后加一项,一点点做,不在意结果,关心是否按最高效率学习习惯在培养。是否真的预习,是否真的整理错题。是否上课比原来更加专注听讲,记笔记,没听懂的地方圈下来,立刻去问老师(这个动作非常重要)。老师会更喜欢问他问题的孩子,为啥不敢问?老师不耐烦,妈妈做好攻关动作(老师没讲懂是老师的问题,花钱了一定要弄懂)。或者找最好的同学,最简单的问题在复习预习时解决掉,问的是比较有难度的问题,是个好问题。晚自习有辅导时,问老师,当天的东西当天解决,睡觉时大脑会偷偷修改你的记忆,模糊的东西大脑就把它擦掉了,清晰的大脑就给留着了,睡一觉就没了,一定要问清楚了,存在自己的大脑图书馆里面。
问题2:想的特别多,杞人忧天,一会忧虑过去,一会儿担心未来,
过于重视结果,没有专注在过程中。把先不找个性化的东西,优等生需要解决的东西。把过程做对了,学习本质共性化的东西是基本概念、定义、公式、解题技巧等基础东西的深入的理解和记忆,最基础的搞懂了,剩下的都是在他们的基础上长出来的。3X6和6X3的区别是什么?3片树叶,每片树叶上有6个青蛙。6片树叶,每片树叶上有6只青蛙。的差别。想想有多少个定义你没有学明白?最基础的东西是地基,地基不牢,地动山摇。地基打牢,习惯带着它。所谓好的学习方法就是一个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保证正确率是一个习惯,习惯按步骤一步一步的计算,而非口算。错了一道语法题,把语法所有的知识点再回忆一遍,对照语法书,看我漏了哪几个,然后默写完了后看还漏了哪个?把漏的东西背下来,然后再默写上去,全了,然后确保会用。再找6道题,做题时把它弄会,这叫搞定一道错题的过程。当这个变成习惯,发现一道错题很高兴又遇到了,按这样程序处理一遍,就会没有错题了。各科差异:1物理的精髓是悟出这个理,只要没悟出这个道理,就要持续做题悟这个理。2英语所有错题的语法都搞清楚,单词放在句子里背,把它用法搞清楚,作文找一两天写写,别总在考试时候去写。3化学搞清楚他们为什么这样,重中之重就是搞懂核外电子数,好多章节都解决掉了。为什么核外电子数长这样。就是悟的过程。4历史和政治,背下来的东西都没有用,用里面的材料写一遍大作文,背基础知识和用他们来写大作文,按格式要求来写。
案例二:
妈妈76年,爸爸75年,女儿:00年,儿子:06年。
儿子初三,进入重点班,成绩不好,做好成绩下滑的心理准备。数学老师跳跃思维讲课,儿子跟不上。别人能跟上,
妈妈贴标签,儿子不优秀。妈妈卡死天赋,有可能是习惯不好,贴了一个诅咒,妈妈让孩子觉的天赋不行,孩子就会觉得老师讲的他跟不上。孩子苦恼无力改变天赋,预习加上听课习惯就能改变。课下刻意练习,拆解老师跳步是怎么跳的。认真的按自己习惯,一步一步写下来,老师讲了1、6、7搞定,老师节约时间,就要求1反应到5,要刻意练习。从第1步到第3步证明过程己经学过,但是孩子忘记了,就听不懂了。今天老师跳了几步,明天跳了几步,都在预习里面解决。习惯性的从这一步关联到那一步的习惯,认真记下来,今天老师跳了哪几步,明天老师跳了哪几步,都在预习里解决,老师提到这个我想到那个,提到那个想到这个,就解决了。老师不管讲多快,一定会问大家,听懂了吗?只要那时说没听懂,老师一定会跟他讲的,卡在哪一步,老师就会意识到他讲快了,会讲慢点。你不好意思说,成绩就会往下掉。听不懂、跟不上、还不好意思问的人,成绩会往下掉。其他人不会掉。上课这个地方听不懂,课后要一两个小时去解,只要上课去问,一两分钟就解决完了。课上如果老师没有问听懂了吗,也没有举手打断老师,那么下课就追着老师问,一定要弄懂,或者晚延时,一个箭步冲上去问老师,老师的时间就是你的,把你的问题问完。不好意思打断的,不好意思问老师的,你的分活该考的低。不敢问就是自己坑自己,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孩子把问题理解解决好了。把预习做好,剩下的问题才是高质量的。
学理科,不一定要刷多少道题,但是你不会其它方法,刷题是捷径。如果有更多的方法,典型题会做那么一两个,后面的题基本都会做。但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不会用一两道题把绝大多数知识点理解那么透,所以只能通过刷大量的题目把它理解透了。中间差的东西叫认知,所以认知高会选择更轻松的一条路,认知低会选择更累的一条路。不是路有问题,是自己能否让自己轻松,是选择。爬山:第一条路有交通工具,第二条路没钱靠自己爬,但都能到达山顶。认知到了就不用刷了,做100道题,错一道题,错的这一道题比那对的99道题价值更大。所有吃过的苦都不白吃,关键要聪明的吃苦,越聪明积累的越多。
案例三:
妈妈:77年,爸爸76年,儿子07年。
儿子今年中考,但语文不是很好,英语也稍弱。
语文是需要日积月累的,语文是素养的积累。数理化容易很多,做阅读理解时,认真做,找中心思想,比对答案。出题人答案不可能有最优答案,只能出一般大多数人答出来的答案,能得分的答案和最优答案,写能得分的答案。阅读理解把分拿到就行,不需要太多思考。
妈妈不能集中注意力,提不起兴趣?
妈妈在做事情时是兴趣驱动的,有兴趣就驱动,没有兴趣就没有驱动,但不可能对一件事情一直有兴趣。有责任和习惯驱动,一般建议意义驱动。兴趣驱动,排斥改变。有个性追求的人,追求个性是个可怕的事情。教育孩子不要太有个性。连续的往别人选的少的方向选,背后有一个追求个性的需求。只有冒险,才有动力。尽量意义驱动,否则就干着干着就没动力了。有用但没有意义,只要不火烧眉毛就不学。
案例四:
老大:15年,老二:19年。妈妈带孩子还上班。妈妈看抑郁症的孩子的文章,妈妈目的是降低期待,
孩子是好好的,妈妈只要:千方百计保护好学习兴趣,千方百计培养好学习习惯。目光不要只在孩子的成绩上,这两种习惯不好,一辈子也不见得会幸福到哪去。看了一堆东西,结果让自己啥活也不干了。妈妈做不到,先给自己列计划。降低期待是不要盯着结果那个分。妈妈选择一个人带孩子,妈妈一个人带不好,还很有怨气。妈妈自个还没有长大,带不好孩子。妈妈想自个带,但没有能力带好,孩子带废可能性很大,不会爱自己不会爱孩子。
一个妈妈带俩孩子,本身就是很快乐的,发自内心的爱孩子的,在带孩子时能源源不断获得能量。妈妈自己大脑里面的伤疤就少,自己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还能有能力爱孩子。6年专心的练,能力就能练出来了。第一步对自己进行疗愈,把自己拒绝成长的部分疗好,后开始成长,成长过程中承担起对应的责任,不是想当然的做着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还以为自己做的很好。再往下,重新看世界的眼睛,去掉灰色的眼镜,无法获得能量,重新变的五光十色起来。这3步用3年时间,第一步重新和自己的父母和解,重新有这个眼光,然后获得能量,获得很多能量时就可以好好爱自己的孩子。然后才能真正的让自己的心情变好,然后才能让孩子和自己一起同频的共同成长。第一步首先知道自己哪有疤,为什么会拒绝,那个事件是什么?那些事件是什么?怎么卡住的,怎么转换角度让它过去,看见伤口然后包扎,慢慢长。还得接受点外力,过程中你还会一刀一刀刺。疗愈好之后,他在你身边,你们会相处融洽的。疗愈是自己的事,疗愈好了用父母来验证是否疗愈好了。慢慢来,不急。成长不是一次完成的。伤筋动骨还100天呢,何况这还是大脑的问题。没成长好出自子能力以前,可求助外员。没有能力,光会冲,炸伤别人也炸伤自己。孩子会觉得每次我妈过来炸自己,就像自己妈妈为什么小时候老来炸自己。我有一个生活目标,为了它,我在努力奋斗,每天按计划活的很充实,活的很开心,每天自我认可,每天坚持在做那个事。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好,那件事情很有意义,在追求他的过程中很开心。意义找不着,就干找这件事。找着了再往前走。反馈对了,就学懂了。调学习方法,
看到背后的需求,理解它是怎么来的,才能改掉。
你以为你听懂的,只是你以为。其实只是听了,不一定懂。学习能力怎么提升?大脑转起来,先行后知,没做过这个事就学不会它。愚昧之颠和绝望之谷,
案例五:
妈:80,爸:78,老大:06年,二:19。
妈妈看孩子日记本,妈妈拍了照片,被孩子发现后,孩子崩溃了,在车上哭了20分钟。这件事对孩子影响有多大?
影响之前就造成了,在孩子心中妈妈也不是太好的人。所以孩子不让爸爸伤心,妈妈从来都是坏人。妈妈有不礼貌的习惯,偷看日记妈妈没有资格,侵犯隐私,妈妈描绘的话没有忏悔之意。
父爱如山,妈妈捅伤,及时包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