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开始,每个生命都非常本真。想哭就哭,哭完了就乐。不会带一丁点情绪进入下一个生活片段。
一位妈妈想给家里的小男孩理发,拿出了电动理发器。孩子一看到妈妈手里那个玩意儿还嗡嗡响,突然大哭起来。边哭边说,我不要理发,我不要理发。
宝贝,你已经长大了,应该听话。
可我就不想理发。
你想吃糖吗?
想吃。
妈妈给你一块糖,但你要理发。
我要吃糖,我就不理发。
妈妈给你手机玩,你边玩,妈妈边给你理。
我要玩手机,但我就不理发。
你要听话,妈妈给你买你最爱的奥特曼。
奥特曼可以买,但我就不理发。

妈妈再也忍不住了,大吼: 不理拉到,哭什么哭,谁愿意给你理。以后都别理,就长着吧。
孩子也被激怒了。小手在妈妈衣服上使劲扯着,也在妈妈手上挠了几下。歇斯底里的大喊:你走,我不喜欢你。
孩子哇哇哭,妈妈气的直喘。
一会儿,孩子又快乐的玩儿起来,妈妈的心情也平静了。爸爸说:快跟妈妈道歉,说对不起。孩子笑嘻嘻的说:妈妈,对不起。
妈妈笑了,一切恢复原样。
这时试着问这样几个问题:
孩子为什么要说对不起?
因为孩子抓妈妈,还对着妈妈喊叫了。
孩子为什么这么对待妈妈?
因为孩子感受到了妈妈的暴躁情绪,他的负面情绪也被带动起来,他需要发泄。
妈妈为什么会暴躁?
因为孩子不听话,不理发。
孩子为什么不理发。?
因为孩子害怕电动理发器搁自己的脑袋上。
孩子对妈妈说:对不起。妈妈内心得到了满足。可孩子内心的恐惧又有谁感受到、同理到了?
不就理个发嘛,至于吗?
分别站在孩子和妈妈的立场上,“理发”当然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
孩子内心的恐惧是真真切切的。就像他自顾自的玩,一扭头,妈妈不见了,他会很恐惧,他会很着急的先去找到妈妈。而妈妈会觉得很好笑。
在一个家庭里,孩子处于弱小的一方,他的感受往往会被大人忽略甚至压制。不许哭,不许叫喊,不许跑来跑去。为什么不许呢?因为大人不喜欢你这样呀,你是小孩你就要听我的呀,你摔伤了会很麻烦呀。
妈妈会同理到孩子内心的需求吗?孩子需要发泄情绪,需要蹦蹦跳跳,需要制造出更多的快乐……
类似的“战争”在每一个家庭无数次的上演。生活总是要继续,事情也总会解决。
或许哪天孩子心情好了,就让理了;或许任凭孩子哭闹,妈妈也强制给理了;或许等孩子睡熟了再理;或许孩子一直不理发,长上两三年,孩子大点懂事了,知道理发是很正常的事情,头发太长也不好看,就主动要求理发了。这两年,给孩子扎个小辫也没啥。对于孩子内心的安全感而言,大人那点面子值几个钱?
不管事情以什么样的结局收尾,不可否认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会慢慢在孩子内心留下痕迹,影响到孩子长大以后的人生。
孩子是最天真的,随着慢慢长大,也学会压制自己的内心感受,避免受到社会带给自己更大的伤害。

在我们生命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
有人给人的感觉是傲慢。
傲慢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防御机制。这样的人,会觉得自己有一种优越感,看到别人很幼稚,脑子缺筋,做事短弦,哪哪都看不顺眼。
有一句话叫做:你看到的外在都是自己内在的投射。
比如:你觉得孩子脾气倔,不听话,无理取闹。你就很生气的去教训孩子、责骂孩子。可你没有意识到,你给孩子展现出来的也是一个爱生气、易发怒、脾气暴躁的父母。
傲慢的人觉得别人这不好,那不行。其实你自己的内心都没有成长起来。一个人的高度体现在让别人感觉到的舒适程度,而不是你多么的高高在上。
恐惧也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活动。
内心恐惧的人,害怕被拒绝,害怕不受欢迎,害怕被冷落,害怕展现出不完美的自己。
一个人很难给出自己没有的东西,这样的人也很难把信任给出去,因为他从来没有感受过被信任的美好体验。

就像有些女人会觉得:天下没有好男人。那她对男人是升不起信心的,对男人没信心,男人也会感觉得到,会想要逃离。女人会更坚定的认为,天下真的没有好男人。恶性循环,就是这样开始的。
举一个例子:
丈夫在外打麻将,深夜未归。
妻子在家坐立不安。一个电话打过去。
你干嘛呢?
我打会儿麻将,一会儿就回去。
过一会,又一个电话。
你几点回来,都过两个小时了。
知道了,我打完这一圈就回。
妻子又打过去一个电话。
你到底回不回来,说话不算话呀,把我当什么了?
知道了,你烦不烦,就因为你一直打电话,我输了。
妻子在家委屈,以泪洗面,丈夫感觉到妻子的负面情绪和压力,彻夜不想回家。
妻子内心缺乏安全感,需要丈夫的关心和陪伴。越是对对方有需求越是控制对方。头脑开始编织: 丈夫是不是不爱我了,不在乎我了,我哪儿对不住他了,我哭成这样他根本不在乎。
这就是亲密关系的恶性循环。归根结底是自己内心严重缺乏关注、认可和鼓励。一方在索取,一方在逃避。双方都意识不到自己内心的匮乏和需要对自己的情绪承担责任。
家庭关系不和睦,会影响到孩子。孩子感受不到家的温暖,成人后,在择偶上会出现偏差或走极端。并且会把这种匮乏的心理带进自己的小家庭。恶性循环就开始了。

有一天早上,在单位门口一饭店吃早餐。初中模样的女儿帮妈妈给客人端豆浆。她没看清妈妈的手势,将豆浆端给了另外一位客人。妈妈瞬间爆发了:你眼睛瞎了,我给你指哪儿了,你能干得了什么?别端了,给我爬出去。
这位妈妈一转身,又跟客人笑嘻嘻的说:你们要两份油条对吧?
遇到这样的妈妈,也挺让人心寒。
我不清楚这个女孩是不是经常受妈妈的责骂。但能肯定的是,如果这种情景是常态,那这个女孩会对亲情、对社会表现出冷漠。
她的内心读白是:妈妈对客人比对我还好。我已经在力所能及的帮妈妈干活了,还被责骂,我到底怎么做才好?就算我知道自己失误,改正了,妈妈也不会认可我。
从而内心升起一种不配得感,我不配拥有爱,不配拥有理解,我很差劲。长此以往,价值感慢慢缺失,胆小怕事不自信。内心开始变的扭曲。
伤害孩子最深的人往往就是身边最亲的人。
这也应了俞敏洪的一句话:中国的父母都在竭尽全力的毁掉自己的孩子。
很多人赞同这句话,这也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中国存在的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有多少妈妈能够觉察到孩子的内心感受?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负面情绪带给孩子内心的心灵创伤?有多少父母能明白,为什么自己吭哧吭哧挣钱养孩子,孩子还是叛逆无能不听话?
因为一个生命,活的是心,爱心的心,关心的心,热心的心,而不单单是那一口气,吃饱不饿,就必须给家人长脸。

每个孩子长大后,看待世界的三观都不太一样,为了适应这个社会,避免被社会隔离,会本能的“带上”不同的面具。
带着爱心面具的人,很顺从对方,很愿意听从他人的指挥,是父母眼中听话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更渴望得到他人的关心、鼓励和肯定。
带威力面具的人,看起来很有能力,很超脱 很积极进取。这个面具是很具备防御性的。说白了就是为了控制别人和控制自己。比如女强人很喜欢这样的面具,每天都要求自己积极进取,不接受自己柔软的一面,停不下来,没办法放松,内心缺少柔软。所以女强人反过来其实她是最脆弱的一个。
带着平静面具的人,给人的感觉安详自在,没有喜怒哀乐。其实在这之下埋藏着恐惧,害怕别人看到自己内在的匮乏或内心的冲突和不完美的地方。这种人非常要求完美,平静的内心下有无数的动念。
……
另外,我想说,任何情绪都是一种能量,开心是好的,不开心也很不错。当情绪升起来的时候就让它升起来。情绪会升起来它也会消散,它只是一个自然流动的过程。情绪本身是伤不到人的,你对于情绪的一些标签,你对情绪的一些解读,才会让它变成一些问题。
当孩子在自然的表达他的情绪的时候,不要给孩子贴上不听话,脾气暴躁,无理取闹的标签。你要知道,作为成年人,在同事或朋友眼里,你或许也是一个拥有很多标签的人,你同样有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嘛!
所以说,当情绪自然的流动时,经常被人为的去阻塞,那就会在心里面形成创伤。
所以我们不要对孩子讲:你不能有这样的感受,不应该提这样的要求。请不要这样,我们这样的教育会另孩子的意识和潜意识分裂。这个就是创伤形成的基础。
我们的创伤都是过去的世界造成的。尤其是我们的童年,尤其是童年里面的幼年。越早,亲子教育是越重要的。
越是在孩子的幼年,孩子被负面的对待,有很多创伤的种子种下去,孩子长大之后的回归之路会特别坎坷曲折。
很多孩子表面看起来很乖,很听话,但是处境让人很心疼。
他的听话只是为了迎合大人的心意。而他的处境是他真实内心世界的的显现。

我的孩子三周岁了,在他的成长路上也会遇到很多意料中或意料之外的情况,家长要带着接纳并欣赏的眼光去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给于诚实的、积极的正反馈。
不要拿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孩子。成长经历、身心感受不一样,他对世界的看法和反应就不一样。理解并尊重每一位孩子对世界的表达,孩子的内心才可能慢慢向你打开。
每个孩子都有不完美,不是他们想要变的不好,也不是一天两天就突然变成了坏孩子。希望更多的父母多一些觉察,放过自己,也放过我们的孩子。用孩子需要的方式爱他,而不是你想要对待他的方式。在充分的爱的体验中长大的孩子是不会学坏的。
写下这篇听课感想,希望与更多的宝妈们共勉,做一个懂孩子妈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