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倪海厦《黄帝内经》笔记(五十)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

倪海厦《黄帝内经》笔记(五十)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

作者: 火帝养生 | 来源:发表于2024-01-03 22:37 被阅读0次

    【原文】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原文解释】凡气味辛甘而有发散功用的,属于阳,气味酸苦而有通泄功用的,属于阴。人体的阴阳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阴气发生偏生,则阳气受损而为病阳气发生了偏生,则阴气耗损而为病。阳气发生了偏生,则阴气耗损而为病。阳偏生则表现为热性病症,阴偏生则表现为寒性病症。寒到极点,会表现热象。寒能伤形体,热能伤气分;气分受伤,可以产生疼痛形体受伤,形体可以发生肿胀。所以先痛而后肿的,是气分先伤而后及于形体;先肿而后痛的,是形体先病后及于气分。

    《本草》最初的药性就是出自《黄帝内经》这里,我们在学草药的时候,学到了气味,还有形色,所以,我们是以气味形色为主,这里条文讲的是气味。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辛味和甘味都是属于发散的性,发散的性定义为阳。平常炒菜那个辣椒吃下去,头上就会冒汗,这就是发散。酸味和苦味都是收敛的性,收敛的性定义为阴。平常生活当中,你吃到一个酸的苹果,整个脸都缩起来了,如果酸味或者是苦味吃得多了就会出现呕吐,你看那个瓜蒂散,吃了就会吐。

    “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这里是以气和味来定义阴阳。阴和阳本来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当阴太盛的时候,阳就人生病。比如说,辛辣的,甜的你都不吃,专吃酸的苦的,这就是阴太盛了,就会伤到阳,反之,酸的苦的不吃,只吃辣的甜的,这是阳太盛,就会伤到阴。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正常的情况下,我们人体的阴阳是相对平衡的,如果是阳太盛,就会表现出热象出来,特别是那种阳明燥热的时候,发狂奔走,登高而歌,这就是最典型的热象。反之,当阴太盛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寒象出来,倦缩成一团,也不想说话,四肢厥冷。但是,我们人体是一个圆,当寒到极点的时候,反而就会出现热象,热到极点就出现寒象了,这就是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道理。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这个形有两种,一种极瘦的人,一种极胖的人。胖子绝大多数都是热症,瘦子绝大多数都寒症。但是,也有例外,胖子也有寒症的人,瘦子也热症的人。当气受了伤,就会产生痛症,一但身体上出现了痛,就是气通不过去了;形受到伤以后,病人就会肿起来,比如说脚扭伤了,脚踝肿起来,这就是形受伤了,那么又肿有痛,那就是形气都伤到了。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气受伤会痛,比如我们扎针,痛去掉了,可是形还是肿的,这种还要两三天这个肿才会消。所以,我们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是先痛后肿的,这是气伤到形,也就是先伤到气,然后才伤到形;如果是先肿而后痛,这就是形伤到了气,先是形受伤,而导致气不能通过后,才产生的痛。

    至于气伤形,形伤气,我们在治疗的时候,没有分那么多。《黄帝内经》把这些都解释得很详细,说明病因是怎么来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倪海厦《黄帝内经》笔记(五十)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cuk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