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赞一个不 韩今茹寻找真我 今天
“从前的年
清贫如洗却不孤单。
从前的父母,
身体健康劲儿使不完。
从前的故乡,
河水清澈牛马撒欢。
从前的春节,
没有春运年味不淡。
从前的我们,
心里善良又简单。
回不去的,
是从前的年,
吃不够的,
是故乡的饭。
忘不掉的,
是曾经的人。
找不回的,
是纯真的心。
我们终将走过从前,
我们总要迎来明天。
如今的年味为什么这么淡?
因为年味伴进了
寻常日子的每一天。”
大年三十,谨以此文回忆从前的年。
01 吃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家人就开始准备吃食,民间有谚:“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事实上,准备的吃食远不止这些——酱梅肉,炸丸子,糯米饭,油糕,油柿子,茶食,猪头肉,皮冻,蛋卷……记忆中,邻居家的奶奶最会蒸花馍,能把十二生肖捏得惟妙惟肖。我最爱的则是刚出锅的炸丸子,尝了一粒还想再来一粒,妈妈见了准会笑:“真是猫啊,就爱吃肉!少吃点啊,别吃伤了。”
02 仪式感
二十三后,就要开始打扫房间,小时候家里的天窗是用纸糊的,每到过年都要换新的,中间桃心的部分要用红纸裱出来;墙壁要重新涂白,穿了新衣不能靠墙上,一靠准糊一片白;窗台下的部分要用油漆重新刷过;要贴几毛钱一张的年画,有美丽的风景,有可爱的娃娃,贴了年画,苍白的墙壁瞬间鲜活起来,旧家换新颜。
贴春联是大年三十最重要的事,且不说家门、大门这些显眼的地方要隆重地贴起来,就连牛棚、鸡舍、储存杂物的小破屋都要浓墨重彩地贴上。正如诗云:“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瞧那水井旁,贴的是“饮水思源”,米缸上贴的是“五谷丰登”,牛圈羊圈旁贴的是“牛羊满圈”,树上贴的是“树大根深”、“硕果累累”,讨的就是个吉利。厕所呢,卖个萌,贴的是“轻松一刻”。
初一早上,早早的便会被十里八村的鞭炮声惊醒,醒来时,院子里火光透亮,那是家里的男性长辈在点旺草,象征着一整年红红火火。
03 规矩
记忆中过年的规矩特别多,现在知道这些规矩营造的也就是一种仪式感。
大年初一不能扫地,会把福气扫掉。所以三十晚上边看晚会边收拾房间,扫地拖地。又比如,大年初一不能使剪刀,所以头天晚上要把新衣服上的商标剪掉。最开心的就是等着妈妈把一切收拾停当,说,把新衣服拿出来吧!然后就眼巴巴看着妈妈拿出新衣服,把每个人的分开叠放整齐,放在床头。
最重要的规矩是祭神祭祖。三十晚上,妈妈会挂好族谱,把爷爷奶奶、姥姥和爸爸的照片都摆在旁边,奉上茶果点心。从初一至初五,每日三餐的第一勺饭第一筷菜是要给祖先的,这个任务经常会交给我,每顿饭前把每一种菜品夹一筷,倒一小杯酒,烧一柱香,掉几滴泪,香烟袅袅,像是故去亲人的诉说。
除了祭祖还要祭神,正房旁祭祀的是天地爷。对联是:天高覆万物,地厚载群生。横批是:天高地厚。院子的下边祭祀的是土地爷,对联是:土能生万物,地内出黄金。横批是:土地生辉。这里面,寄托的是农家人对天地的朴素思考 和对新的一年最美好的祝愿。
04 小小的幸福感
大年初一,天还未亮,就穿好新衣出门去,呼朋引伴挨家挨户去讨糖果吃。每家给两颗糖,绕着村子转一圈,天亮回到家,两个口袋总是满满当当。那里面,藏着一年的甜蜜。
那时候没有车,大年初二开始拜年,总是走路。亲戚住的也不远,走半个小时就到。遇上下雪天,路虽滑,也要去。一脚深一脚浅,走出了浓浓的亲情路。下午返回时,亲戚总要千叮咛万嘱咐,一路小心啊我的亲人,远远地望着,望着,直到消失不见……
年味要持续到元宵节,没钱买大红灯笼,就自己手工糊制彩色灯笼。最欢乐的是元宵节节目,扭秧歌,敲大鼓,大头娃娃,各种自制的节目。叔叔阿姨们把简单的秧歌扭得摇曳多姿;还有老汉推车等土味节目,极具喜剧天赋的傻儿脖子里拴根线吊个馍,各种搞笑装扮和动作承包了农家人一整年的笑点……
小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慢,寒假漫长,好友寄来贺卡,表达相思之情。如今,虽近在咫尺,却极少相见。变淡的,不止是年味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