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作者: 昊哲 | 来源:发表于2022-11-04 16:43 被阅读0次

    曾国藩,这个人在历史的评论上,是一个两面的人。一方面有人说他是一位圣贤,但又有人说他是一个屠夫。那么,曾国藩到底是否算是一位圣贤呢?如果是,又为什么会有增屠夫的称号呢?这要看曾国藩的人生。

    1811年,曾子城出生在白羊村。白羊村历代都是以农业为生,不过子曾城的父亲却是个例外。曾子城的父亲想要读儒家的圣贤书,并且教导儿子也这么做,于是父子二人就开始了科举的道路。1832年,21岁的曾子城第6次考科举,没有考上童生,不仅如此还被主考官在大庭广众上称他能力太强,可以说曾子城的天资实在是不好。考科几没考中还遭到如此的耻辱,那么彭子城还要继续走科举这条路吗?

    现在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就是分析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继续考科举,另一种选择,就是换一种走法如洪秀全那样。对别人来说被屈辱可能是一件非常大的打击,对于曾子城来说,他却把打击化作了力量,开始分析自己的问题到底是出在哪里。其实并不是主考官不能赏识曾子城,而是他自己的能力实在是不够。行文写作的时候思路被僵化。在分析到这个问题之后,曾子城就开始闭门不出,发奋 的学习。果然,功夫不费有心人,增子城于1833年再次考科举中秀才,1834年,曾国藩进入长沙岳麓书院演习。曾子城27岁参加会式重三甲第四十二名。在之后的朝考一等第三名,后来又被道光帝亲自提拔为第2名,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曾子城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了曾国藩,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现在曾国藩公功名已获,那么,在北京翰林院应该如何安排自己的?一个可以的选择就是混入官场,打通人们。这条路是很多进士的选择,而且如果在前期人脉打通了,后面升官富贵也就不是问题。曾国藩最初也是这么做的,但是在官场上混了40天后,他开始询问自己自己在这40天干了点什么。自己的学时一点也没有增长,时间都浪费了。曾国藩因此非常悔恨,他重新制定了自己的安排。除了自己学习外,还经常和他人一起切磋。这期间他遇见了精通儒家义理的唐鉴,他才明白一个人的生命若想有归根指出,不能臣服于富贵当中,而要立志。

    因为曾国藩即便在获得功名之后还在无时无刻的学习,所以他走上了一条升迁的快速路。

    1840年翰林院大考,翰林院的大考是随时随刻都可能发生的,并不会提前给一个准备时间。在大考里考得好的人会升迁,但是那些考的不好的会直接被去除官位。曾国藩的学习并没有因为做官而举步,所以大考曾国藩列二等一名。1847年的大考曾国藩获得二品四郎衔。1849年,曾国藩单人礼部右侍郎。10年期限连月十几,曾国藩的前途无可估量。

    不过此时清朝的朝廷政治风气极为腐败,人才凋零,或者说那些有能力的人都不敢说话。曾国藩有意改变这一切,但他整天做的也只是官样文章,例行公事,可以多毫无作为。直到一个契机的出现。

    1850年2月,道光皇帝驾崩,19岁的咸丰皇帝上位。下诏请求招揽贤才。这无疑是曾国藩有一番作为一个好契机,但首先曾国藩需要分析朝廷的病根在哪里。

    曾国藩认为朝廷之所以腐败,最根本的原因是在皇帝。于是,曾国藩于元丰元年四月上书皇帝,想要告诉皇帝一个明君应该是怎么做。起初咸丰皇帝大为震怒,认为曾国藩不应该这样“教训”自己。但仔细一想,咸丰皇帝又觉得曾国藩说的又有些道理,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不过最后曾国藩的建议还是没有得到实施。1852年六月,曾国藩退隐归山。

    不过退隐归山没多久,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起义就开始引人注目。朝廷想要平叛太平天国,但是清朝的军队腐败,根本不能用。咸丰皇帝命令各省选出一些退休或在家休养的大臣,让他们去训练军队。这些选出的团练大臣总共有43人,其中就有曾国藩,那么对朝廷心灰意冷的曾国藩要去吗?

    毋庸置疑,作为一个文生,曾国藩是没有任何带兵打仗的经历的。而且带着一群农民去跟太平三国打仗,无疑是非常危险的。从这个角度看,坚持在家才是更正确的选择。但如果太平天国起义军真的成功了,推翻了清朝政府,那么曾国藩的家很可能不保。最重要的是,太平天国信奉的是基督教,所以如果建立太平天国王朝,儒家的地位也会一落千丈。这才是作为一个信奉儒家的曾国藩所不能容忍的。所以曾国藩决定不顾危险,参加团练。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曾国藩如何练出一个有实力的军队来。这其中的核心就是军队上下要团结一心,这样的团结是通过关系建立起来的。比如说在曾国藩的军营里,上级选下级,下级又选自己的下级,这样一个军队上上下下都是相互认识的。将和兵,大多都不用武将,有有忠义之心的文生,有保卫家乡之决心的农民。就这样由多重关系团结在一起的湘军形成了。

    但是湘军对得到了来自朝廷方方面面的阻碍。曾国藩再次反思自己,他带领军队到了衡州一门埋头训练,出山后的初战又是以失败告终。

    之后湘军的情境有所转机,湘军把太平天国赶出湖南。因此是咸丰皇帝对曾国藩的好感增加,准备给曾国藩实权。不过大臣祁隽藻进言,让原本给曾国藩实权的命令到曾国藩手里,就已经变成给他虚名,而无实权了。

    1855年徐达开总攻湘军水军,烧毁湘军战船100多艘,曾国藩坐船被俘。次年徐达开进攻江西,曾国藩又困于南昌。1857年2月,曾国藩父亲死了,那么这个时候他是否要回家守孝呢?

    曾国藩不想放弃,但是这次他真的是忍无可忍了,于是他上书皇帝说要实在不给他实权,他就以守孝为有隐居回家,可以说是在要挟皇帝。

    不过这唯一一次曾国藩的要挟却赶上太平天国内讧,皇帝竟然同意了曾国藩回家。隐居后的曾国藩再次反思自身,得出真正的君子,应该能入能出,能伸能屈,能浮能沉。

    不过石达开的实力实在是太强了,不久后前锋之后下令再次重用曾国藩。重新回到官场或者说战场的曾国藩发现,朝廷已经和太平天国打仗6年之久的战,十分疲乏,志气消退。这时曾国藩怎么办呢?

    最重要的就是让战士找到作战的目的。保卫国家的激情也许可以在一时起作用,但不可行于就一世。于是曾国藩就退回了本能的层面,利用功名富贵本能的欲望来让战士拥有斗志。他甚至允许士兵在长江中下游肆意抢劫,这也就有了曾屠夫的称号。

    那么曾国藩为何要做出如此的举措呢?因为这是太平天国取代清朝与此之间的选择。相比于太平天国取代清朝的儒政,曾国藩更愿意用本能欲望来诱惑士兵。

    不久曾国藩再次得到了提拔,终于掌握实权威震四方,这还是因为太平天国的威胁已经过于强大,咸丰不得不重用曾国藩。1864年,曾国藩攻入太平天国首都天津,这里成为了湘军发愤的地方。

    但是平叛太平天国起义的曾国藩,并没有得到赏识,反而得到了猜忌。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曾国藩已权倾天下,朝廷不得不提防

    那么此时,曾国藩要不要骑兵造反呢?只要再往前一步,自己就可以龙袍加身做皇帝了。曾国藩并没有这样做,因为自己起兵会造成更多百姓的伤亡。并且曾国藩是儒生,儒生讲究对等的关系,无论如何都不应该犯上。于是曾国藩解散了湘军,把后生用在了洋务运动上。

    本来曾国藩想要退隐归山,就此远离朝政,但天津教案把曾国藩再次推上了朝政盾的浪尖处,曾国藩被派去处理天津教案。

    天津教案的处理需要综合多方的意见。洋人认为应当处死当事人,并且清政府应赔款。老百姓认为天津教案的错在法国,就算开战也不可屈服。

    那么曾国藩是否要答应洋人的要求?首先按照清朝当时的实力,不论如何都是要避免与洋人开战的。加上天津教案是由中国民众的愤怒下激起的,主要过错在中房。并且中国想要强盛,就需要向西方学习。多重因素考虑下来,曾国藩决定与西方何谈。杀了38个当事人,充军流放25人,赔偿46万两白银。正因此事曾国藩有了汉奸,叛国贼的称号。

    1872年3月12日,61岁曾国藩与世长辞。

    那么曾国藩到底是一个圣贤还是一个叛国贼呢?我认为曾国藩并不能说是叛国贼。曾国藩所有的举措都是在为大清的利益考虑。当初让士兵抢劫是为了让士兵起起斗志,好让太平天国不推翻清朝。然后的天津教案中,曾国藩与洋人河滩,是曾国藩不想让清朝再次卷入战争之中。

    当时的形势非常复杂,做出这些举措就一定会有一些牺牲,付出很多代价。但这并不能说曾国藩就是一个叛国贼。因为不管怎样做,其实都会有损失,而且曾国藩他的初衷是好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国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cup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