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最古老的小镇—萨尔茨堡是莫扎特出生地、指挥家冯.卡拉扬的故乡,是《音乐之声》的拍摄地。
萨尔茨堡几十年前读初中,来自上海多才多艺的唐棣康老师音乐课上教会我们唱《音乐之声》,出于对英语的热爱,对那首歌歌词的记忆清晰如昨,当然,也只是一首歌。“纸上听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了解这首歌、这部电影的故事,是在1991年出国英语培训课上,教授“泛读”的华老师教唱我们这首歌。
再后来看过这部电影,将这首歌的背景编织进了大脑的知识网络。
今天,踏上这片土地,有意识的唤醒记忆,将听说的故事与现实场景融合:1938年的萨尔茨堡,修女玛丽亚成为了奥地利海军上校家的家庭女教师,上校自妻子去世后,像管理军队一样经营自己的家庭,7个孩子个性叛逆,而玛丽亚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家,经过曲折最终嫁给了上校。
萨尔茨堡前街道有句话叫“学无止境”,除了说明知识多学不完,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就是每一个知识的内在深度也是没有止境的。
至少分四层:听过,知道,理解和能讲。
听过,是知识从脑子当中淌过一遍;
知道,是知识你已经能记住,渗透进了脑子里;
理解,是这个知识和脑子里其他知识结成了一个网络,可以随时调用;而最高境界是能讲,就是能输出,是能把它讲给别人听,还能确保别人有收获,这就太难了。
这四个层次之间的难度,何川打过一个比方:听过,就像见过一部汽车;知道,就像会开车;理解,就像会修车;而能讲呢,就像会造车一样。
以上四个维度,从另一个角度也就是从知道到体验的过程。
见到“波螺油子”地面,引得青岛的张鏴女士阵阵惊呼。
波螺油子下午,我们来到一处温泉。刷新认知的是,温泉后的蒸房里,只能裸蒸,否则不让进。而同行的momme此时已不知去向,转头抬眼见,一尊尊裸体呈现,我们完全是懵的,吓得同行男士赶紧结束走人,前后不到半小时。
温泉前台晚上,返回维也纳,“欣赏”莫扎特创作的音乐剧《狄多的仁慈》,剧情大概:维特里亚为了阻止狄托王娶她的竞争对手,要求其追求者赛斯托谋刺狄托王,但是行动失败,狄托王后来改变主意赢取赛斯托的妹妹赛利亚,引发男友安尼欧的强烈抵触,后来狄托王还是娶了维特利亚,不久赛斯托的阴谋曝光而被捕判处死刑,维特利亚也向狄托王承认是自己主导了此阴谋,最后狄托王宽宏大量,赦免他俩,赢得爱戴。
图片来自孙庚启以上介绍当然来自度娘,实际上关于剧情我们一句也听不懂。整个过程体验着观众应遵循的礼仪,比如什么时候鼓掌、结束时起立鼓掌半小时……叹为观止的是舞台设计,青年孙庚奇连胜赞叹:设计师一定是位天才!我们提早在车上换上礼服、男士们换西服系领带。这一幕,使我想起两幅场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参加一个晚宴进门前在树影里换衣服、另一幕《往事并不如烟》里康同璧母女:
康同璧母女按照老礼为章家送来一小盆长满花蕾的水仙。“每根花茎的部位套上五分宽的红纸圈。如果有四个花键,那就并列着有四个红色纸圈。水仙自有春意,而这寸寸红,则带出了喜庆气氛。”
她们家买豆腐乳,要去特定的商店,用六个很漂亮的外国巧克力铁盒装着。要挺拔走路,“她捧起装着铁盒的布袋,昂首挺胸地沿着餐桌走了一圈。那神态、那姿势,那表情,活像是手托银盘穿梭于巴黎酒店菜馆的女侍,神采飞扬。”
精巧随处可见木心先生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现在很多人穷,往往穷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没有精气神,没有恰当的审美,生活剥露出最务实最粗俗的一面,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就是越来越平庸,越来越枯萎。
要想活出人的样子,就要捡起曾经被遗落的审美。别管有钱没钱,都要偶尔穿得漂漂亮亮的去公园,听一场音乐会,享受一次在饭店吃饭的服务。 优雅是一种姿态和专注,是以精神的丰盛来对抗现实的束缚。
生活需要惊喜,也需要逃离,从鸡毛蒜皮的物质世界,暂时逃离到精神的天堂中。
改变,就会在不经意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