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的《流浪地球》毫无疑问是这个春节档的最大惊喜,也是迄今为止,自国产电影进入“大片”时代以来的最大惊喜,有多惊喜,可以参照同时期上映的几部大片,它们在春节档上映的最大价值,就是反衬出了《流浪地球》在中国影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以星爷的《新喜剧之王》为例。一句话,它扑街了。当然观众并不意外,从《西游降魔篇》(豆瓣评分7.1)到《美人鱼》(豆瓣评分6.7),电影口碑参差不齐,从“欠星爷一张电影票”的情怀发酵,到“再也不欠星爷电影票”的风向逆转,不得不说,星爷已然跟不上大陆电影的全新时代了。也许网友们会说,大概是江郎才尽了吧。但我想说,星爷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不会因为他后期不尽如人意的电影质量而受到大的影响,他永远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优秀的男演员之一。而优秀不代表需要用所有苛刻的标准来衡量他,就像现在的初中生都对牛顿三定律了熟于心,却不代表初中生就可以和牛顿相提并论。纵观星爷的电影生涯,他成长的环境是香港,一个与大陆发展足迹迥然不同的地方。星爷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擅长用喜剧的方式表现出对微小个体的极大尊重与怜悯,而这正是现当代文化艺术的“通用语言”,他驾驭地非常成功,几乎华语电影史上无出其右。然而,具有星爷特色的喜剧,如果还是由他本人来演绎,即使梗再老,观众也许依然会买账,因为星爷的表演是独一无二的,而他却退居幕后了,新片没有过硬演技的演员和剧本加持,仅仅打上星爷的标签,在如今强者如云的春节档想杀出一条血路,十分困难。
我始终有一种观点,但凡能够大卖的电影,必须同时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过硬的剧本;2.演技扎实的演员;3.站到了时代的风口上。
过硬的剧本自不必说。我坚定不移地认为,剧本是电影的第一生产力,没有好剧本,一切都是泡影。在整个电影工业的班底里,编剧是灵魂,而编剧本质上就是文学从业者,所以电影也可以看成是文学行业的变形体。
演技扎实的演员更不必过多解释。但是有个问题,在我们的国家,“演员”和“明星”的概念经常被搞混淆,在资本的运作下,一些根本没有演员从业资格的人却拿到了电影大奖,就像根本不懂数学的人拿到了奥赛冠军,着实令人感到魔幻。前些年,电影市场屡试不爽的票房灵药就是“流量明星”+“大IP”,貌似只要有漂亮的脸蛋和虚头巴脑的浮华故事,就能圈到票房。然而“群众的眼睛永远是雪亮的”,观众正在用脚投票,把这些电影怪胎逐出电影圈。
再一个我最想说的就是“时代的风口”。马云有非常著名的一句话,“站在时代的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很多人理解为不过是戏谑的一句话,却很少有人思考它深层次的意义。其实,时代的风口上,只有最精明的猪或者运气最好的猪才能飞起来。《战狼2》和《红海行动》火爆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很多口味被欧美大片养得刁钻的观众,怎么也无法理解,论制作,论剧情,论班底,它们不知要被多少好莱坞大制作碾压,靠得无非是那一张“爱国牌”,甚至很多《战狼2》的影迷被嘲弄为“爱国战狼”。但是“爱国”不是每一个生而为人的观众心里最真实、朴素的情感吗?近代以来中国人屈辱的命运,实在太刻骨铭心了,而即便是到今天,我们国家和民族,依然在这个世界上饱受打压和排斥,在中国人脑海里的宏大叙事中,是切切实实地存在着那么一个需要“扬眉吐气”的渴望的,所以即便是像“厉害了我的国”这样一个被媒体用烂的“网红”词,依然能够挑起绝大多数中国人兴奋又敏感的神经。而这样的“渴望”得到具象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影史化呈现。中国观众已经看了太多的欧美英雄拯救世界,但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习以为常——为什么中国人就不能拯救世界?
于是《流浪地球》应运而生了。
都怪我前面铺垫了太久,但是恰恰它是这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电影,不得不从每一个有关中国电影的角落里说起。我们在谈中国电影的时候,很多人恰恰忽略了“中国”两个字。我可以说,《流浪地球》是一部典型的中国特色硬核科幻电影。这里,我不得不又另插一个题外话,就是一个语境的问题。这个语境针对的就是“中国特色”。由于我们国家的官方叙事,经常要带上“中国特色”四字,而往往官方的话语体系在多数人眼里又是冗长、枯燥、无聊的,再加上对社会负面新闻的曲解,很多网友便把这种反感捎带进了对“中国特色”嘲讽与戏弄中。但本质上,“中国特色”恰恰是尊重事物本质规律的最好体现,这种精神也散落在“削足适履”“揠苗助长”“买椟还珠”等等老祖宗留下来的成语遗训中,说到底就是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特色”是对抗西方以“普世价值”之名行“坑蒙拐骗”之实的一个最有力的反抗。
现在回到影片本身。解释了“中国特色”,理解电影情节就有了基础。反观欧美科幻大片,当然它们也充满了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关心与探索,但与我们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当灾难来临,它们探索的方向往往是抛弃地球,寻找新的家园,而中国人却以安土重迁的民族情结,做出了带着地球流浪的大胆想象。再者,欧美大片往往把拯救世界的任务安排到一个超级英雄的身上,而《流浪地球》却把拯救世界的任务交给了全人类,在影片里,全人类已然成为一个密不可分命运共同体,集体的智慧是拯救人类自身的唯一法门,这也极大地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善于运用集体智慧的一个优良传统。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战友在评论这部电影时说的话,他讲,《流浪地球》并不好看,它对人物的刻画太薄弱了。我并不想反驳他,因为文艺作品本来就是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事物,反而他的评论恰恰也贴合了我的看法——我们的《流浪地球》就是没有塑造一位凭一己之力挽救地球的人物,因为在最后地球得救的时刻,所有出场的人物都是功不可没的,缺少了任何一个人,最后地球都会被木星吞噬。这是最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的东风把《流浪地球》送上了春节档票房冠军的宝座,但它其他方面也是非常出色的。首先就是非常依赖于电影工业硬件的科幻主题。在此之前,我们的印象里,这一方面几乎为零。有人说,《流浪地球》的制作团队使用了大量的外国制作班底,并不能反映我们电影工业的实力。但是我想说,在工业生产全球化的今天,生产要素的配置是遵循市场规律的,为什么国外电影工业团队早就发展成熟,我们却一直无法为我所用,拿不出像样的科幻大片?为什么美国一台波音飞机的各个零件都来自于世界各地,但造出来后依然是美国制造?人是第一生产力,掌握核心技术和管理思想的人,才是工业水平发展的关键。《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元年的说法,完全立得住。
而归根结底的是,来自于刘慈欣这位伟大科幻小说家的丰富而又无限贴近真实的想象力。在整个观影的过程中,我的眼眶数次湿润。在未来的世界里,太阳系终于油尽灯枯,走向毁灭。这在我们现有的认知水平里,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如果人类有幸繁衍到太阳系毁灭的那一天,我们的后代一定会面临这个问题。于是在电影里,无限拉近的时空让我们看到了就在不远的将来,北京的大裤衩、上海的东方明珠,被冰雪覆盖,依稀可见。看惯了灾难摧毁自由女神像、埃菲尔铁塔的我们,面对冰雪留下的熟悉的痕迹,内心第一次充满了真实的悲伤与恐惧。作为徐州人,当我看见救援小队路过的一片陌生的冰原,而他们脚下界碑的字样是“徐州界”的时候,眼泪不禁夺眶而出——灾难之下,萦绕不开的是牵扯不断的亲情、家国情和对整个地球、人类命运的忧虑。说到这,不得不提豆瓣上热评第一的短评:
![](https://img.haomeiwen.com/i5674248/2caf6c505b12b038.png)
最近豆瓣短评区真的很迷,明明是质量过硬的电影,点赞数最多的短评却往往是无脑差评。后来从知乎上得知,坊间又有一种说法,说是网友不忍心这种无脑黑白白糟践人家作品,决心通过点赞把他推上热评示众。但无论如何,我之前也说过,文艺作品本就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像这样能把别人作品解读成“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利波特”的无脑黑,还是滚远点吧。
《流浪地球》终于把国产电影推向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我把它称之为“尊重想象力”的时代。有网友调侃,国产电影和欧美电影都充满了想象力,只不过一个喜欢往前想,一个喜欢往后想。由于某些不可描述的限制,我们的国产电影主题大多喜欢呆在一个舒适区,比如清宫剧、言情剧,这大大限制了电影作用的发挥,因为电影的作用和文学一样,从来都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它们更重要的使命,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探索,并引发人民的思考,继而通过蝴蝶效应,逐渐引起整个民族的思索,并调整前进的方向。就像西方的文艺复兴一样,新兴资产阶级积累的巨量财富,使得原本仅供娱乐的多才多艺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得到尊重,并不断使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才成就了西方今天灿若星河的文明成果。我一直认为,没有彻底的想象力,就没有十足的前进动力,就没有针对社会困境的大胆变革。这一教训,可以参照西方文艺复兴同时期的我国。想象力被掩盖,被阉割,被束缚,都是这个社会最没有希望和悲哀的事情,而《流浪地球》则在枷锁中跳舞,舞出了惊人而璀璨的想象力,也舞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
以上影评纯属个人拙见,不足欢迎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