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从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中学到了一个新概念:投射性认同,这个概念破解了我很多困惑,感触良多。
投射性认同是一个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行为模式。比如,我认定你应该怎样对我,然后把我这个认定的东西投射到你身上,而你认同了,并真的以我认定的方式来对待我,于是你就变成了我期待的样子。它源于一个人的内部关系模式(即当事人早年与重要抚养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内化成为心理的一部分),并将之置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领域中。
简单来说,判断投射性认同的一个标准就是,你在和另一个人打交道时,有没有被严重限制的感觉。
我从小与母亲的相处中有被严重限制的感觉,非常不舒服,总是不知道为什么,只想逃离她,逃离这个家。母亲总是要求我的一言一行要符合她的要求与期待,而不少要求都是非常无理甚至幼稚的,比如不准我与她一个不喜欢的人有一句语言交流,不按她的来就辱骂、威胁、哭闹,想尽办法要“搞定我”,一些看上去有道理方面我逐渐的认同她的投射,一些无理的表面上也得认同,心理却抗拒的很。因为无法逃离这痛苦的环境,但又要保护自己不被伤害,我把心封闭起来,让自己的感受麻木起来。
结婚了,我开始把与母亲互动过程中养成的心理模式往老婆身上投射。我要求她:跟她说话,必须马上回应我;我说的事情必须立刻马上不能耽搁;要多夸奖我,我喜欢被人夸;要给我私人空间不能老粘着我;我的要求必须满足,不能反抗;要会逆来顺受等等。如果不顺着我,我就各种生气、各种发脾气,各种表面不说暗地里想办法给她难受,想尽办法想搞定她。很长一段时间,老婆在我身边过得很压抑,很少有笑容。还好,老婆是成长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内心力量强大,对我上述的种种根本无动于衷,反而我慢慢被她同化,开始走上了心灵成长之路。
如何破解投射性认同呢?很简单,划好边界,清楚地知道:我是我,你是你,我有我的合理性,你有你的合理性,既不压抑自己迎合你,也不压抑你来满足自己。比如,老妈向我说:“你不要和那谁谁谁说话”,我就可以回答:“你对她有意见不希望我和他说话我理解,但我和谁谁谁说不说话,那得看情况,如果是礼节性的不得不说的话,我还是会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