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2019巴菲特股东大会在“股神”巴菲特的家乡奥马哈,拉开了序幕。
在提问环节,一个13岁的孩子问道:巴菲特和芒格的成功依赖于“延迟满足感”(delayed gratification),那么,如何才能发展这项技能?
©虎嗅尽管这不是严肃的财经问题,但绝对算得上极富人生哲理的问题。因此,这个问题被不少外媒笑称为“全场最佳问题之一”。
Part 1
什么是【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这一概念,来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著名实验“斯坦福棉花糖实验”。
©网络实验中,小孩子可以选择马上吃掉棉花糖、曲奇等。或者等待一段时间,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后再吃,此时,他们可以获得双倍的奖励
©网络实验结束后,研究者对参加实验的小朋友,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追踪。
研究者发现:那些能够为获得双倍奖励,忍耐更长时间的孩子,通常会有更高的SAT成绩、教育成绩、身体健康指数等等。
由此,米歇尔教授提出了“延迟满足”的概念: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摄图网换句话说,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人,自我控制能力更强。
他们能够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着眼于长远的奖励,并且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的实现。
Part 2
“我入职阿里1年,想辞职”
前几天,进了阿里的同门师妹小媛告诉我她想辞职,如果有运营策划的职位,可以随手发给她。
至于想辞职的原因,她的回答是:入职1年还是原来的岗位,但她那些进了小公司的同学,有好几个已经升经理了。反正她也有大厂的背书了,不如去别的公司看看。
©摄图网我后面没再回她,毕竟,在正值经济寒冬、处处都在裁员的当下,鼓动刚毕业的职场新人辞职,不是“蠢”就是“坏”。
Part 3
“现在就要”的心态,让我们失去了更多
在工作上付出一点努力,就希望尽快看到结果。稍长一点时间的等待,就会焦躁、愤怒,甚至会轻易地放弃。
这就是现在很多人的特点,要立即体验成就感、满足感,一刻也不能延迟。
尤其是科技的进步和消费主义的盛行,带来了更多浮躁和急功近利。让我们更加习惯于,自己的需求必须即时得到回应。
©摄图网“吸脂、瘦脸针让你轻松变美”等广告,“你的同龄人已经年薪百万了”、“嫁给那个秒回你微信的人”等爆文,都在迎合人们“现在就要”的心理。
但整个人类发展史,却是靠【延迟满足】来推动的。
有一期奇葩说的辩题是“有这样一个按钮,按下它能看到你的伴侣有多爱你,你会按么?”
©摄图网李诞说
“我觉得这个按钮的设置,可能对我们人类文明会很不利,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段压抑欲望的历史。
我们人类曾经有两种人吧,一种是采集文明,今天他饿了,他一伸手一个果子,他当时就能快乐,但这种人被淘汰了。
活下来的,是我们这群不快乐的人,我们是春天种,等好几个月秋天吃,这个叫延迟满足感。”
的确,无论是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职场人士;还是,经营一段真正爱和被爱的亲密关系,都需要我们不断地付出努力。这些付出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看不到明显的回报
Part 4
如何获得【延迟满足】的能力?
为什么人们容易选择即时的满足感?
《自控力》这本书,从大脑的进化角度给出了解释:我们大脑的奖励系统,还没能进化到,为未来的奖励有所回应。
©摄图网面临当下的诱惑时,我们最原始的大脑(感性的大脑)会告诉我们:得到它!!!
而面对未来,甚至更长以后的奖励时,大脑的奖励系统会变得迟钝。
但【延迟满足】的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以提升:
在诱惑面前等待10分钟
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要想不被当下的诱惑左右,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去接触那些对自己有强诱惑的事物,不要去考验自己的控制力。
研究表明,当看不到直接奖励的时候,会让奖励变得抽象,对奖励系统的刺激会减小。
©摄图网在诱惑面前等待10分钟,就相当于把“即时奖励”,同化成了“未来奖励”。
没有了“即时满足感”的生理冲动,就能够让我们的智商重新占领高地。通过内心的计算,而不是原始的冲动,最终做出理性的选择。
例如,等待10分钟后吃蛋糕和更长远的减肥之间,你可以告诉自己:只需要等10分钟结束后,我再决定是否要吃蛋糕。
©摄图网你会发现,过了10分钟后,你很可能就没那么想吃蛋糕了。
想象已经得到了长期的奖励
假设,你中了一张3个月后,才能兑换100元的彩票,有人要现在拿50元来买,大概率你不会同意。
因为你先想到的是未来的大奖励(100元),就算换成即时的小回报(50元),怎么想怎么亏
我们会告诉自己:100块能比50块多买一倍的东西呢,我得忍忍!
©摄图网如果当我们首先想到未来的奖励,我们就会变着花样维护未来奖励,延迟满足就会变得更容易。
东尼.罗宾(Tony Robbins)曾经说:你对生活要求多少,生活就给你多少,不多不少刚刚好。
延迟满足最大的回报就是「成就你自己」。
大多数人都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实际却没有,是因为他们降低了对自己和对身边事物的要求和标准。
©摄图网你生活中愿意承受多少,你最终就会得到与之匹配的结果。
当我们能在漫长的旅途中不断积累,不被当下的享受和欲望吸引,耐心等待、伺机而动,我们总会迎来人生的大飞跃。
你愿意做那个立马吃掉糖果的小孩,还是,做那个为了得到双倍奖励,而选择暂时忍耐的小孩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