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英烈传读书
恬澹忠信 几为圣人 | 英烈传 北魏高允

恬澹忠信 几为圣人 | 英烈传 北魏高允

作者: 为仁由己zj | 来源:发表于2017-06-13 08:00 被阅读0次
    高允像(图片来自网络)

    高允,字伯恭,南北朝时北魏勃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主要历经太武帝、景穆帝(因早死,实际未称帝,其后追尊)、文成帝、献文帝和孝文帝五帝四朝,当时正是北魏的国势蒸蒸日上之际,几位帝王也是英明之主,这是高子所幸;但北魏是拓跋鲜卑所建,前期风俗比较彪悍、落后,对待士人比较严苛,这是高子所难。

    高允早年丧父,但大器早成,气度非凡。当时的名士崔玄伯(崔浩之父)见到他后非常惊奇,感叹说:“高子黄中内润(德行内藏),文明外照(才华外显),必为一代伟器,我只担心自己不能亲眼见到了。”

    十多岁时,高允回到家乡为祖父奔丧,把家里的财产都让给了两个弟弟,自己出家做了和尚,不久又还俗。年轻时喜好文学,常常担笈负书,千里求学,尤其爱好《春秋公羊传》,所以早早就博通经史、天文、术数等。

    不久,他应召郡中功曹,开始了仕宦之路。后又担任过不少官职,但无论职位高低,都能很好的完成职责。公元431年(神麚四年),拜为中书博士,迁任侍郎。这其间也曾回家教过书,受业的学生达一千多人。

    公元439年(太延5年),太武帝下诏让高允和司徒崔浩(当时又一牛人,尤其是在天文历数方面)一起编写国史。崔浩召集了许多术士,对汉代以来的天文历数进行了考校,识别前代的失误,并另行撰写了魏历,拿给高允看。高允认为汉代的天文历数有附会穿凿的地方,但现在的也有问题,我们讥讽汉代的失误,那么后代同样会讥讽我们。当时很多人都奇怪他指出的问题,只有东宫少傅游雅说:“高君擅长历数,应该不会乱说”。过了一年多,崔浩验证了高允指出的问题是正确的。大家由是都很佩服他。

    高允虽然精通历数,但藏之于怀,从不论说。游雅多次以灾异向他求教。他却说:“过去的人说,要想知道已经很困难了,而且知道了又担心泄漏出去,所以知道还不如不知道,天下奇妙的道理那么多,你为什么又偏偏要问这个呢?”游雅只好作罢。孔子深知《易》而言:“不占而已矣。”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吧!

    后来他又成为太子拓跋晃的老师,受到了太子的礼遇。有一次,太武帝和大臣们在讨论国政时问高允:“政事千头万绪,什么才是第一位的呢?”当时,北魏禁封良田,京城中的游民很多,高允于是用农事谏,认为只要粮食充足,荒灾有备,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太武帝很欣赏他的说法,于是废除了田禁,将它们还给了百姓。

    翟黑子是太武帝的宠臣,因事出使并州,受贿了千匹绢帛,事情被揭发。翟黑子便向高允请教说:“皇上问我,我是实情以告呢?还是说假话呢?”高允说:“你是皇上的宠臣,可以据实以告,这样又可以表示忠诚,一定不会有事的。”翟黑子又向其他人请教,他们都认为说实话会罪不可测,不如说假话。翟黑子由此怨疏高允,说了假话,结果被太武帝疏远,最终被杀。

    公元450年(太平真君11年),国书事件暴发(因编史人员涉嫌讥讽皇族,皇帝大为震怒),崔浩被下狱。当时高允正在中书省值班,太子急忙召见他,并让其留宿在宫中。第二天,太子入见太武帝,让高允随行,叮嘱进去后皇帝如果问话,就按告诉他的回答。太子先入见,将国书事件的主要责任都推给了崔浩,并请求宽赦高允。太武帝召见高允,问他国史是否都是崔浩所写。高允却如实以告,说崔浩政事较多,总裁而已,相对注疏还是自己写的更多些。太武帝大怒,认为其罪甚于崔浩。太子连忙在旁边为他开脱,但高允坚持原话,并说虽知自己万死之罪,但还是不能虚妄以对,太子为其开脱是因为他是太子之师,而且时间很长了,太子衰怜他,才为他求命。太武帝对太子说:“正直!是一个人最难做到的,而高允却做到了。临死而不改变自己的说法,这是诚实。作为臣子而不欺骗自己的皇帝,这是忠贞。应该特别免除他的罪以示褒奖。”竟赦免了他。

    而崔浩在太武帝审问的过程中,竟惶惑不能答,高允却能事事申明,有条有理。当时太武帝很是愤怒,令高允写诏书,要将崔浩等128人全部夷五族。高允表示怀疑不肯写,并再次面见太武帝说:“崔浩被捕,如果还有别的罪,那我不知道。但如果只是因为冒犯了皇族,那他不应该处死。”太武帝很生气,命令逮捕高允。幸好太子又为他求情,太武帝才渐渐平息了怒气说:“如果没有这个人,又该有几千人被处死了。”最后只有崔浩被族诛,其他人只诛犯罪者本人。

    宗钦在临刑时感叹说:“高允已经近乎于圣人了呀。”因为这之前崔浩恃宠专任官员,亲昵小人,相互吹捧。高允就说崔浩的所做所为,必将会给他带来一场灾难。

    太子后来责备高允说:“人也应该知道见机行事。我想为你开脱死罪,而且有了不错的开头,但你却不照我说的去做,让皇上动怒,现在每次回想起来,总是心有余悸啊!”高允回答:“我本是个平凡书生,原来并没有做官的打算,现在朝廷开明,才得以为官至此。大凡史书,都是帝王的实录,将来的宝鉴,通过史书,今人可以观往,后人可以知今。故言行举动无不详具,所以人君应该谨慎从事。崔浩世受殊恩,荣耀当时,却让私欲淹没了他的公正廉洁,爱憎之情障敝了他的公理之心,这是他的罪责。至于书写朝廷起居和国家得失的事实,这是史书笔法的大体模式,并没有什么违背的,而自己确实和他一起写史,死生荣辱,不能只顾自己。最后获免,全凭殿下仁慈相救,如果当初违心说假话而苟免,并不是自己的本意。”太子听后为之感动,赞叹不已。后来,高允对别人说当时没有按太子的安排去做,是因为怕辜负了翟黑子。

    过了几年,太子早逝,高允悲痛不已。

    到了文成帝拓跋濬继位时,高允出了许多计谋(因为当时太子早死,文成帝继位并不一帆风顺),当其他功臣都受到奖赏时,高允没有受到褒奖,但他也没有为此多说一句,忠诚而不自矜。

    他常常上表劝谏,以匡正朝政的时弊。譬如当有人劝说文成帝大兴土木,建造宫殿时,经高允劝谏而止。不久,因为忠诚被任命为中书令。

    司徒陆丽告诉文成帝:“高允虽然蒙受恩宠,但家里穷得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妻儿都无以为生。”文成帝很生气这么迟才告诉他。后来去了高允家中,发现只有茅屋几间,布被麻袍,厨房中只有一点点盐菜。便叹息说:“古时的人有清贫到这样的吗?”立刻赐给了他不少衣食,并拜他的长子做了绥远将军、长乐太守。高允多次上表,坚决推辞,但文成帝不答应。当时的北魏,百官没有俸禄,所以他常常让几个儿子砍柴采果,自给自足。而当尚书窦瑾因事被杀,儿子窦遵出逃,其母焦氏虽因年老幸免于难,但无人敢资助她,高允又将其收留,予以保护,直到她的儿子回来为止。文成帝十分敬重他,通常不叫他的名字,习惯呼之曰“令公”,于是“令公”的名号远播四方。

    到了献文帝和孝文帝的时候,高允年岁已高,但冯太后和两位皇帝都很倚重他。他也是尽心尽力,竭其所能,参与完成了许多重要的决策,并晋爵为咸阳公。

    公元478年( 太和2年),高允因病告老还乡。但第二年,孝文帝又用专车将其接回,继续参与政事和修史,还给了他很高的礼遇:可以乘车进殿和朝贺不拜。此时他已年近百岁,献文帝于是下令:“高允年岁已高,已到了危境之年,家里生活又不富裕,可以每五天派出一支乐队,到他家里为其演奏,使他心情愉快。”同时定期和不定期地赏赐了许多物品,备几杖,常常去家里看望他。高允都把赐品分给亲朋好友,共同分享。

    他常对人说:“我在任中书的时候,有积阴德救下了不少人,如果阳报不差的话,我应该会有百岁的寿命。”公元487年(太和11年)正月。高允去世,享年98岁。朝廷给了很多的存亡赏赐,是北魏建国以来最多的,时人以为荣。

    高子的一生除了从政以外,他的著作也很丰富,著有《左传解》、《公羊释》、《毛诗拾遗》、《塞上翁诗》、《酒训》、《算术》等作品。

    子贡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依我之见,高子也完全做到了如此。曾在皇帝身边的苏兴寿称,他在接待扶持高允的三年里,从来没有见到过他有忿恚生气的脸色,对人总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昼夜常常书卷在握,翻看吟诵,待亲友故旧和谒,虚己待人,虽然地位崇高,但志向淡薄,平素十分喜爱音乐,每次有人来为他歌舞演唱,常常和而歌之。在北魏初期的时候,法律比较严苛,朝臣大多被杖罚过,而他在历经五帝四朝,五十多年时间里,从未受到过处罚。如果没有高尚的德行,怎么做的到呢?

    魏魏乎!高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大概可以算得上是圣人了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恬澹忠信 几为圣人 | 英烈传 北魏高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dar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