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本文根据正史《魏书》改编。杨2郎为您幽默诙谐、风趣轻松地讲述了北魏时期的五朝不倒翁高允的故事。悦享吧!】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大家好!我是“湖”扯海聊妙笔不知生不生花的杨2郎,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感谢您跟随“第三只眼看历史”走进历史深处……
我们都是社会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要和别人来往、交流,在家里有父母兄弟姐妹,在学校有老师同学;上班后有同事、客户和朋友……在和别人来往和交流时,特别是在工作中,难免有大大小小的摩擦,甚至是严重的冲突,有时候在同事和领导之间,你还必须左右为难地选边站,表明立场,这一切可能都与你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这时候,你怎么反应和处理,除了考验你的情商以外,还能看出你的道德、人品怎么样。
你也知道,俺杨2郎呢,没有别的兴趣爱好,就是喜欢读读书,尤其是历史书。
嘿,这位看官说了,你杨2郎怎么喜欢起读书来了,你不是喜欢没事牵着哮天犬遛遛狗,或者跟梅山六友架着逆天鹰打打猎,实在闲得无聊,再找孙悟空干一架吗?哈哈,这位同学又调皮了,皮一下是不是很开心?
这不,前几天闲得无聊,俺又随手翻起了历史书,翻到了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史书,在《魏书》的列传中,看到了一位挺有意思、有智慧,有情商,很有个性、也很仗义的人物,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高允。

我们先来看一看历史背景。三国归晋以后,晋朝只延续了不到160年就完蛋了,天下分裂成了16个小国,进入了史学家所说的十六国时期,到底是哪16个小国,我们就不去深究了,这些小国的寿命一般只有几十年而已。
而北魏是十六国之后,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国家,它历史上存续了近150年,我们的主人公高允就生活和工作在其中。让我们敲开历史的大门,进入北魏,看看宁死不做猪队友的高允同学——Let's go!
高允,字伯恭,河北景县人,爷爷叫高泰,做过吏部尚书,父亲叫高韬,曾经做过开国皇帝魏太祖的丞相参军,是个参谋军务的高官,高允还没长大成人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
高允从小到大为人沉稳忠厚、宽宏大量,因为字伯恭,上学的时候同学们都拿他的字取笑,“脖梗子,脖梗子”地叫他,甚至捉弄他,他也不以为意,一笑而过。高允同学非常好学,尤其喜欢文学,不惜挑着担子背着书箱,千里拜师学习,凭着惊人的毅力从小就精通了经书、历史、天文、术数,人家不但学习好、颜值高,而且气度非凡,这都是读书多的功劳啊,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嘛。
朋友们,放下手机,扔掉游戏,放弃吃鸡,为了你的气质,多多读书去吧!
北魏的开国功臣崔玄伯可谓见多识广、阅人无数,就连他这样的老司机见到年轻的高允之后,也非常惊讶,惊叹着对别人说:“想不到高韬有这么一个好儿子,外形俊朗,气度非凡,以后必成大器,可惜我年龄大了,等到这小子大有作为的时候,我早就见了马克思了,可惜啊。”
说起来,挺有意思,在爷爷去世的时候,10岁的高允也回老家给爷爷守丧,这段时间,他还到庙里当了一回小和尚,法名法净。
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高允出家的原因,不知这是当地的风俗呢,还是小高允从小和爷爷很亲密,爷爷的去世使高允这个小屁孩悲痛万分,看破了红尘出家为僧,到底高允当时为何出家,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只好让这段公案随风而去吧。
小高允当了一段时间的小和尚,不久就还俗回家了,可能是当地风俗规定的期限到了,也可能是小高允已经过足了青灯古佛的瘾,也可能是妈妈心疼了,反正小高允还俗回家了,又开始过起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的俗世生活。
虽然高允是如假包换的官二代,但他正式进入仕途,当上了还算能说得过去的官儿,已经是人到中年,40多岁了,那一年他成了魏世祖的舅舅身边的近侍官。后来,高允还在不同的军队中做过大将军,都是一些参谋类的官。

有一年,皇上下诏书,让高允和大司徒崔浩(崔览的哥哥)一起编写《国记》,就是编修北魏的国史。这是高允第一次进京当官,官职是“著作郎”——哎哎哎,慢着,这位看官,你不必去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制了,这“著作郎”是个什么官,一看就知道嘛,就是“宫廷写手”啊。
高允在宫中怎么怎么编修国史,暂且不提,咱们先来看看高允的智慧和谋断。
话说当时辽东公翟黑子是魏世祖的宠臣,魏世祖非常宠信他。有一次翟黑子奉命到并州出差,受贿了1000匹布料。你说这辽东公不是作死嘛,贵为辽东公,又是魏世祖的宠臣,家财万贯,吃穿不愁,你又不开服装厂,要人家一千匹布放家里仓库喂虫子啊,再说了,皇上对受贿痛恨至极,曾经下发红头文件,严令受贿3匹布者,死罪!这绝对不是贪心不足的问题了,就是找死啊,你就是有333.33个头,1000匹布也能给你砍完了!
世上真是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很快就传到了魏世祖的耳朵里,据大太监小李子传来话说,皇上很生气,把批奏折的御笔都摔在了桌案上,红墨水撒了一桌子。
翟黑子是宠臣,非常了解魏世祖的脾气,一听,这可坏了,急忙到高允的办公室请高允帮忙出出主意。这翟黑子第一步棋算是走对了,他知道高允能谋善断,自己经常请他吃个饭啊什么的,比如,夏天请他吃个“哈哈达斯”,冬天请他喝个“不翻汤”、“马蹄街馄饨”啊,和他关系还不错,一定会帮自己。
翟黑子到了高允办公室,上气不接下气、慌慌张张地对高允说:“高兄救我!高兄救我!”
高允正在给《国记》写稿呢,刚刚开笔写了3000字,一看这翟黑子的狼狈样,急忙起身笑着说:“黑老弟,你这是慌张什么呢?老弟有口福啊,我刚泡了壶西湖龙井,快请坐。”
翟黑子脑袋都要搬家了,哪还顾得上喝茶,语无伦次地说:“高兄啊,是这么这么这么回事……,皇上正等着问我话呢,你看、你看、你看怎么办好,是承认还是不承认?”高允捋了捋胡子,沉吟了一会儿,盯着翟黑子说:“黑老弟,你这明白人怎么净做糊涂事啊,皇上三令五申,受贿3匹布就是死罪,你这不是顶风犯案吗?”
翟黑子甩着两只手来回转圈子,更急了:“唉,我的高兄啊,已经这样了,到底怎么办?怎么办啊?”高允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依我看,这事这么办。老弟既是网红又是‘宫红’,是皇上身边的大红人儿,皇上问的时候最好实话实说,再跟皇上表表忠心,布匹往国库一交,我看这事也就过去了。”翟黑子一脸的问号:what?what?what?
翟黑子这第二步走错了,走进了死地。只见他一转身,出了高允办公室的门,又去找自己的好基友中书侍郎崔览(崔浩的弟弟)和公孙质去了。
崔览和公孙质都说:“1000匹布的大罪,哪敢实话实说,找死啊?不能说,就说根本没有的事。”翟黑子一听,觉得还是好基友说得对,不能实话实说,真像高允说的那么做,就是找死,高允这不是坑我嘛,就与高允断绝了来往——这翟黑子哪里想得到,不但断绝了来往,自己最终还断了头,彻底和人家再见了,是真的再也不见了!
翟黑子慌里慌张地到了宫中,面对皇上魏世祖的质问,死不承认,一口咬定没有这回事。皇上龙颜大怒,连自己最喜爱的一套紫砂壶都摔在了地上,御书房茶香四溢,大太监小李子吓得呆若木鸡,垂手在殿内蟠龙柱的阴影里呆呆地站着。
当天下午,刑部就收到了皇上亲笔写的判决书,以翟黑子受贿1000匹布为引子,历数了他的7条大罪,命令刑部立即捉拿,枭首示众。不知道那时候,翟黑子的黑人问号脸是啥表情。后来,据小李子传出话说,斩了翟黑子之后,皇上整整一周闷闷不乐,时不时地提到翟黑子的好处。
可叹,翟黑子空有受贿的贼手,没有断事的头脑,听不进好友的良言,死不悔改,最终丢了性命。
在高允奉命进京编修北魏国史《国记》期间,翟黑子事件只能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插曲,接下来,一个堪称大案要案的事件震惊了整个南北朝。这就是轰动朝野的北魏的“国史大案”。
当时,魏世祖命令大司徒崔浩主持编修国史《国记》,高允也是崔浩团队的成员。
崔浩团队中还有两个队友:闵湛和郄标(郄音切),他们两人是崔浩的死党,八面玲珑,很会拍总编崔浩的马屁,曾经上书皇上,请求颁布诏书,在全国刊行国史总编崔浩注解的《诗经》、《论语》、《尚书》、《易经》等经典名著,作为官方钦定的教材,禁止出版其他版本的经典。
到了《国记》编撰完成之后,崔浩大总编的这两个猪队友又跟崔浩说:“大人主持编撰的《国记》,秉笔直书,堪称经典,完全可以刻在石碑上遍布天下,流传万世!”崔大总编捋着胡子哈哈大笑。这马屁拍的——舒服!
高允听说后,对无话不谈的同事宗钦说:“闵湛之辈,鼠目寸光,这是要给崔氏家族带来灭门之祸啊,唉,恐怕我们也要受到牵连。”宗钦忙问:“啊?这么严重吗?怎么回事?”高允脸色阴沉,沉重地说:“再看看吧。”
不久,京城东面三里之外就建成了一座《国记》的碑林,京城的主干道上也竖立着不少刻着《国记》精彩片段的石碑,行人纷纷驻足观望、品读、评论。

大祸就此临头。
话说崔浩主编的《国记》,编修的宗旨确实是根据当初定的几条标准来写的,其中之一就是秉笔直书,揭了北魏开国皇帝和贵族的不少老底儿,第一桶金往往都是血淋淋的,开国更不免于此。这是崔浩大祸临头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崔浩在治国上大力提倡“齐整人伦,分明姓族”,想按照汉族的士族阶级思路重整北魏鲜卑贵族的等级,这就动了贵族们的奶酪,你说贵族们能不对他切齿痛恨吗!
因此,鲜卑贵族们一见到《国记》石碑上的记载,不禁喜出望外——崔浩这不是给我们送子弹,不,送炮弹嘛!于是纷纷向皇上告御状说,崔浩主编的《国记》把我们老祖宗的老底儿都揭了,街上的石碑就是把老祖宗游街示众啊,这崔浩罪该万死!
魏世祖连忙派人搬来《国记》,找到相关片段一看,确实不像话啊,立马派人把崔浩抓起来打入了死牢!
国史一案株连了很多家族,清河崔氏包括远房宗族首当其冲,还有范阳卢氏家族、太原郭氏家族、河东柳氏家族等,这些都是和崔氏家族有亲戚关系的氏族,全都株连五族,还有参与编写国史的小编们,也不免人头落地。可叹,闵湛和郄标这两个崔浩的猪队友把崔浩和成百上千的无辜之人送上了断头台。
闵湛和郄标真是俩活宝——敏捷地发彪啊!
这位看官又问了,那高允怎么样了,也人头落地了吗?
镜头一转,高允先生从太子的宝马车上探出头来,对这位看官说:“这位看官放心,我还没死呢,正在和太子去皇宫的路上,只是此行,吉凶未卜啊。”
原来,皇上魏世祖把崔浩抓起来之后,高允当时正在宫内值班,太子急忙派自己的手下东宫侍郎吴延到大内值班室把高允找到东宫来,说:“老夫子,咱今天这班儿啊就不值了,陪我聊聊天儿……”
那时候高允还不知道已经把崔浩抓起来了,他还很纳闷,心想:“太子虽然跟着我读了一段时间的书,当了太子也一直很器重我,有要事也经常交给我,但很少要我陪他聊天啊,这是演的哪一出?”
没办法,高允只好陪着太子瞎聊。太子虽然贵为东宫,日理千机,但年轻啊,时不时地也玩玩电脑游戏,以前流行的什么“愤怒的小鸟”啊,“王者荣耀”啊啥的,都没少玩;太子嘛,不差钱,也肯花钱买装备,各种游戏的段位还不低,难免跟高老夫子炫耀炫耀自己玩游戏的技术,听得老夫子昏昏欲睡,也难怪,高允连微信QQ都不会用(不是我瞎说啊,是真不会用),更不用说电脑游戏了。
这还不算完,到了晚上太子又让高允陪自己吃晚饭,吃完晚饭还不让走,安排在东宫中的皇族套房住下了,高允这个纳闷啊,但从太监和宫女的表情看,还有低低的谈话声,高允估计是出了什么大事了。
高允纳闷了一宿,一晚上没睡好——后来,高允才明白,太子这是把自己保护起来了!

第二天早晨,太子出了一趟门,回来后就拉着高允,坐上了自己的座驾宝马车,直奔宫中见皇上。
到了皇宫门外,太子低声对高允说:“老夫子,一会儿见了皇上,你看我的眼色行事,要是皇上问你话,千万依着我的话说,我怎么说你就怎么说。”高允一头雾水,点了点头,问:“太子,出了什么事?”太子说:“见了皇上自然就知道了。”
二人到了养心殿,当值太监说皇上去了御书房,嘱咐让太子到御书房面圣。好在御书房也不远,二人又急忙赶往御书房,路上只见太监、宫女们表情和往日明显不同,都低着眉眼、步履匆匆。
到了御书房,皇上魏世祖正倒背双手来回踱步呢。见过皇上后,太子对皇上说:“父王,中书侍郎高允,在我的领导下,工作了很多年了,勤勤恳恳,小心谨慎,我很了解他。他虽然在崔浩的手下干活,但职位很低,人微言轻,所有的主意都是崔浩出的,他只是听崔浩的命令办事,请父王饶他一命!”
高允跪在地上一听到“崔浩”二字,心里“咯噔”一下,顿时明白了——不出所料,崔浩出事了!
皇上沉默了一会儿,厉声对高允说:“我问你,《国记》是不是全都是崔浩写的?!”高允当然不敢抬头,低着头答道:“皇上,《太祖记》是邓渊写的;《先帝记》和《当代记》是我和崔浩一起写的。但崔浩编务繁忙,他只是总体上看一下,书中的注疏,大部分是我写的,崔浩只写了一小部分。”
太子听了这话,在一旁急得,头上就冒出汗来了。皇上一听,大怒,说:“哼,看来你的罪比崔浩要重,还想活命?!”
太子擦了擦额头的汗,忙说:“父王,您龙颜威重,高允只是一个小官,他这是吓傻了,语无伦次了,儿臣曾经详细地问过他,他说《国记》全都是崔浩写的。”
皇上言语和缓了些,又问高允:“是不是像太子说的这样?”
高允回答道:“皇上,微臣并非什么大才,蒙皇上恩重,参加了国史的写作班子,冒犯天威,罪该株连九族,臣知道这是死罪,不敢对皇上瞎说。太子因为曾经跟微臣读过书,才求皇上饶臣死罪。太子没问过臣这些话,臣也没说过国史都是崔浩写的。臣实话实说,不敢乱讲。”
太子在旁边这个着急啊,轻轻跺了几下脚,想提醒高允;大太监小李子也在一旁直摇头,心想:“高允啊高允,你这是老糊涂了吧,你这是找死啊,皇上这是又给了你一次机会,你顺着太子说的,就坡下驴,把责任一推不就行了嘛!”
——真是大臣不急太监急啊。
皇上听完,眉头舒展开来,叹了一口气,对太子说:“这老夫子,这老夫子……真是忠臣啊!这是最考验人性的时候啊,本来把责任都推到崔浩头上就可以活命,死到临头还是坚持原则实话实说,不容易啊,真是忠臣!真是忠臣!免他死罪!”又命令高允下去起草诏书,对崔浩等一共128人都株连五族。
高允磕过差一点掉了的头,谢过皇上不杀之恩,慢慢地退下去,到御书房的小偏房里起草株连崔浩等五族的诏书,高允拿过端砚,加上水,慢慢地磨着墨……
过了有半顿饭的功夫,大太监小李子进来催稿,一瞧,得,高允还在慢悠悠地磨墨呢。一连催了两遍,株连诏还是没有写出来,高允要求面见皇上。
二进御书房后,高允对皇上说:“皇上,崔浩是不是还有别的大罪,不是臣所能了解的,但因为秉笔直书,冒犯龙颜,罪不至死。请皇上三思。”
皇上大怒,命令带刀侍卫把他抓起来,太子急忙再三请求父皇开恩,这才作罢。
高允没办法,只好流着泪起草株连诏书,落笔前,仰起头,满含热泪说:“伯渊(崔浩,字伯渊)啊,你冤不冤啊,伯恭(高允的字)尽力了!”
御书房里,皇上还没消气呢,气哼哼地对太子说:“要是没有高允这样的忠臣,让我于心不忍,一定要再杀几千人!”
宗钦在临上刑场前,叹了口气说:“高允,真是高人啊!”
就这样,大主编崔浩团队的高允,宁死不做猪队友,至死不推脱责任,竟然因此免于死罪。
高允在北魏历经五朝而不倒,忠于君,忠于友,为国分忧,为民请命,上自皇族,下至民间,大家都尊称他为“高令公”,享年98岁。
杨2郎用第三只眼一看,嗨,高允高令公有“三高”啊——智商高、情商高、享寿高!
朋友们,
你学到了机智如我高令公那样,宁死不做猪队友的智慧了吗?
你学到了“高令公”的“三高”了吗?
(抱拳)谢谢,谢谢大家,“湖”扯海聊妙笔不知生不生花的杨2郎期待与各位下次再见!
杨2郎
2018年4月22日
【看官,喜欢的话,您就“赞赏”个散碎银子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