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客从何处来,洛阳大谷关

客从何处来,洛阳大谷关

作者: 茶香悠悠 | 来源:发表于2023-01-28 15:31 被阅读0次

大年初四,一家人一起去伊滨区大谷关客家之源纪念馆参观。

下面简介摘自网络:

洛阳客家之源纪念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寇店镇水泉村,依山而建,坐东面西,总建筑面积3600余平方米。洛阳客家之源纪念馆汉代建筑风格,主馆两侧各有一个厢房和阙楼。

洛阳客家之源纪念馆以“天下客家、根在河洛”为主题,馆内分上、下两层,以“原乡”“离乡”“他乡”“望乡”“归乡”5个主题展厅为脉络,将故事线与情感线体现在整条游览线路中,运用场景壁画、沙盘展示、多媒体技术、景观雕塑及沉浸式观影剧场等多种形式,展示出河洛文化的源远流长、客家先民的悲壮迁徙、客家文化的河洛遗风、谱牒匾额的祖源密码以及今日洛阳的辉煌成就,讲述了一段段跨越千年的客家故事。

洛阳客家之源纪念馆内设五个展厅,分别是:“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桑梓亲情厚,黄鲤待君尝”、 “愿做河洛郎,携手归原乡”和 “国势多危厄,宗人苦播迁。”通过乡音、乡风、乡俗、乡艺、乡居、乡愁等,将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进行比较呈现,体现客家文化对河洛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客家之源纪念馆

客家人作为汉族一个系统分明的支派,其先民在历史上共有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而第一次南迁,就发生在西晋末期,发生在汉魏故城。

咸熙二年(265),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定都洛阳。继位当皇帝的司马衷弱智,皇后贾南风乱政,里里外外瞎折腾,直接导致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晋书》记载:“自永熙以来,十有一载,人不见德,惟戮是闻。……历观前代,国家之祸,至亲之乱,未有今日之甚者也。”“八王之乱”致使胡人南侵中原,酿成“永嘉之乱”。五年后,西晋灭亡。

连年的战乱,加上频发的自然灾害,给河洛大地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灾难。这时,晋元帝司马睿偏安江南,建立东晋,而北方中原,开启了五胡十六国时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大批中原士人和百姓,为躲避侵扰,纷纷南下,史称“衣冠南渡”。洛阳是客家人最主要的先民首次大规模南迁出发地,遍布世界各地的客家人自称“河洛郎”。据史料记载,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人攻陷京师洛阳城。中原汉人离开洛阳城,南过洛水,出大谷关,沿洛阳—南阳—襄阳古道到达江汉平原,史称“衣冠南渡”。这些人就是后来客家人、闽南人和台湾河洛郎的第一批先民。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作为“西晋客家先民南迁出发地”,被命名为古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点,在客家文化发展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客家先民在晋末首次南下,后来又有四次大的迁徙。从东晋至五代,特别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和藩镇割据,波及长江流域,汉人又一次南迁,进入闽西、粤东与赣南接壤地区。宋代末年,朝廷南渡,元人入主,一部分客家人又由闽赣,迁至粤东、粤北,进行了第三次迁徙。明末清初,政治腐败,连年灾荒,加之清军入关,客家先民再次分头迁徙,一部分迁至粤中、滨海地区以及川、桂、湘、台湾等地,一部分听从诏命,“移湖广,填四川”。第五次大迁徙发生在清同治年间,这是一次世界范围的迁移,客家人迁居到广东南部、海南岛、香港、澳门、东南亚,甚至远到欧洲、美洲各国。经过多次辗转迁移,客家人遂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繁衍,逐渐形成了一个在语言、民情、风俗、文化等方面与中原汉族,既割舍不断又相对独立的客家民系。对于迁至南方的北方人,《隋书•食货志》曾称:“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后又称“浮浪人”。1815年,清朝进士、广东惠州人徐旭曾口述、学生笔录的《丰湖杂记》一文,第一次对客家人进行了界定与论述。“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客人之风俗俭勤朴厚,故其人崇礼让,重廉耻,习劳耐苦,质而有文。”首次为世人揭开了“客家”的神秘面纱。客家学泰斗罗香林对客家人独特的性格特征进行了总结,称客家人勤劳洁净,生性好动、敢于冒险,注重百业兼顾和人才并蓄,心性耿直、粗犷豪爽,同时又刚愎自用、有保守与狭隘的小集团意识,可谓“优点如花,缺点如刺”。

客家先民背负中原文明,远走他乡,作为汉民族一支独特的民系,分布在世界各地。客家文化学者罗英祥《漂洋过海的客家人》有句话说的好,“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海水所到之处,就有华侨;有华侨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首次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序称:“据各方面统计,海内外客家人已达一亿两千万。”客家族群和客家文化,已成为影响世界的一支重要力量。客家先民迁到南方高山密林深处,开荒种地,耕读传家,往往数百人聚居在一座土楼或围屋之中,形成相对完善的独立社区。“所居既定,各就其地,各治其事,披荆斩棘,筑室垦田,种之植之,耕之获之,兴利除害,休养生息,曾几何时,随成一种风气矣。”(清•徐旭曾《丰湖杂记》语)

客家人是一个有血性的民系,也是一个名人辈出的族群。唐朝名相张九龄、文学大家欧阳修、抗金英雄文天祥等。到了近现代,更是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发动太平天国运动的洪秀全、领导辛亥革命的孙中山、廖仲恺,开国元勋朱德、叶剑英,实业家“万金油大王”胡文虎、“金利来领带”创立者曾宪梓,国学大师陈寅恪、音乐奇才马思聪、语言学家王力、桥梁专家李国豪、知名作家韩素音等等。一个个杰出的名字,犹如群星闪烁,熠熠生辉,永远载入中华民族奋斗的光荣史册中,让人铭记,令人敬仰。

姓氏是标志家族系统、表明血缘关系的符号。客家姓氏根在河洛,已被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同。在偃师市缑氏镇邱河村建有中华邱(丘)氏总祠,面积近8000平方米,自北向南依次由姜太公殿、昭烈武成王庙、穆公殿、河南堂、山门殿五个主体大殿组成,建筑依山就势,殿宇华丽壮观。据了解,祠堂基本上是由南方邱(丘)姓客家人士捐资兴建的。《闽书》记载:“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民国初,辛亥革命元老、客家人丘逢甲倡议复丘姓本字,改邱为丘,得到闽、台人士的响应,在姓氏上出现了邱、丘两氏并存的局面。邱姓人口约380多万,在中华姓氏中排六十五位。四川、湖南、广东、湖北四省邱姓人口,约占其中的50%。《元和姓纂》列丘氏郡望为:河南、扶风和吴兴,其中河南堂号,成为邱(丘)姓的祖地徽记之一。

据台湾的一次户籍统计,100个大姓中有63个姓氏,自认其祖先来自河南,台湾主体人群根在中原,很多人自称“河洛郎”。一定程度上讲,客家姓氏的传承,也即是洛阳和河洛姓氏的传承。

“君从哪里来,来自黄河边。”生活在南方各省和海外各地的客家人,讲河洛话,建洛阳镇,修洛阳桥,世世代代怀念着故土。


相关文章

  • 客从何处来,洛阳大谷关

    大年初四,一家人一起去伊滨区大谷关客家之源纪念馆参观。 下面简介摘自网络: 洛阳客家之源纪念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伊...

  • 老子出关

    公元前485年,老子86岁。他骑青牛,从洛阳出发,走了三天三夜,行进138公里才到函谷关。 函谷关西边是黄土高原,...

  • 你从何处来

    你从何处来 你从何处来? 惊艳了眼眸 点燃了激情 全场为你沸腾 全场为你喝彩 你一定是从洛阳来, 当年你带着霸气和...

  • 客从何处来

    每每有人问道你是哪里人,便会想到家乡 满满的回忆油然而生 想到了那些景色,想到了那些亲人 可我们却忽略了我们为什么...

  • 客从何处来

    记忆是一幅画,经历是一部书。 笔触的起点是我们的舞勺之年,和一群光着脚丫的小伙伴一起交谈...

  • 客从何处来

    戌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当高铁匀速行驶在沃野千里的东北大地时,坐在车里的我突然想起了杜甫...

  • 客从何处来

    正是春初,白日里一场没停歇的雨,润活了沉寂了一冬的柳。春雨贵如油,这如油的春雨一直下个没完没了。看着逐渐黑...

  • 客从何处来

    厄本来想明早起来写的 不写了不放心我自己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Ta...

  • 客从何处来

    简叔最近的一期专题让大家安利一本最爱的书,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目送》,看过太多遍了!反而最后一篇魂归比较少看,早已...

  • 客从何处来

    Timeline 三年前——魏无羡与江家决裂,离开云梦,从此杳无音讯。魏无羡为救江澄,内力尽失。 两年半前——魏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客从何处来,洛阳大谷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day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