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下楼拿奶,回到半路电梯卡住不动了,第一反应没有什么反应,没害怕,它卡在那儿,我也就卡在那儿,按了报警按钮,不知道是停电还是故障。
卡在那儿人闲下来,脑袋闲不住,造物主赋予人类思考能力以区别于万物,人还真是一秒钟都不浪费,连睡觉时都不肯歇歇这个功能。
脑袋闲不住,先想到脑残剧里各种被困电梯情节,嗯,挺浮夸,我猜编剧跟导演肯定没被困过。
后来又想,万一电梯自由落地我会怎么样,155的我会变成150还是100……想到这儿,那些被困电梯应急知识浮出脑海,虽然不怕,我还是照模模糊糊印象,抱着胳膊蹲下。
继续想,想到妈和闺女时,一下子不行了,哗哗地哭。我不怕自己155变100,不怕死,妈和闺女呢?
电梯半路卡住是哪儿施工,挖断线路停电了,妈在家里想起出门拿奶的闺女,很快出来找我,我在电梯里听见她和邻居说话,邻居打电话帮忙联系物业,叫我别急,说物业一会儿来人开电梯。
闺女也在外边,说妈妈你别害怕,妈妈你没事儿吧,妈妈你别着急我和你说着话。
闺女和我说着话,等来物业管理人员,打开电梯,我和电梯卡在6楼半,只差一步就到家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60020/7af668bcd176d389.jpeg)
回家,闺女问我是不是哭了,我明明开始时没什么能明显定义的情绪反应,为什么后来会哭呢?想起詹姆斯的情绪外周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是对自身身体变化的觉知,当外界刺激引起身体变化时,我们对变化的觉知就会产生情绪。他说人不是悲伤了才哭,而是因为哭才悲伤,不是害怕了才发抖,而是因为发抖才害怕。
好像挺烧脑哈,这种颠覆常识的理论很难让我理解、接受,我更愿意借用合理情绪疗法的部分理论来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哭:我的认知系统对客观事件的个体化赋义,引发了我哭的情绪反应,如果没有赋义,任是什么事件,也会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状态。
早在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就说过,人类不是被问题本身所困扰,而是被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所困扰。认清这一点,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练习自己积极赋义的能力,能有效避免一些不良情绪体验。
再往高大上上捋,孔老师说“尽人事,听天命”,经历任何事,最好沉浸其中充分体验,给予积极赋义,做好自己能做的,然后安心等待那个结果就好。
再说说研修第一课的袅袅余音。
苗姐姐一直说我脑子里各种想法古灵精怪,其实她不知道,我常常为自己的愚钝刻板苦恼,非常非常苦恼。
案例分析第二波,我曾经对老师某个分析有疑惑,无头苍蝇一样闷老长时间,后来才想起老师强调过,心理咨询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之一但不是唯一办法。那完全也可以说,心理咨询有效的办法不只有一个,有很多很多个。
并且很多时候,就连咨询师自己也不能确定,咨询过程中到底是哪一点触动了求助者,从而解开困扰他问题的结,打开求助者自我探索自我救助之路。而可能咨询师自己觉得非常完美、非常贴合理论的点,求助者反而毫无反应,无动于衷。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60020/29ab047df758f96c.jpeg)
老师文章中从来不掩饰自己各种小心思小套路,不知道别的同学如何,反正现在我听老师说什么,特别涉及点评,总是首先提防套路。
譬如研修第一课中关于道理遵循“增多减少”原则,我举了水0°结冰100°沸腾的例子,老师提出有问题,我辩解当时考虑到物理条件设定,但一则偷懒,一则觉得老师不是说过类比象征什么的么,那我也算活学活用,别人能知道我想说什么意思就行。
老师还是说不全对,榆木脑袋烧半天不明觉厉,我开始启动搜索老师套路模式:是为了制造“差异性”,“扰动”我脑回路,引导我“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吗?
不知道,但因为绞尽脑汁没想出个所以然,不免有挫败感,而这个认定很好地缓解了我的挫败感,那不管老师有什么目的,在我这儿,我自己的这个认定就是老师的目的,OK!就这么愉快地定了。
还有一个梗,我接受新知识时,有个习惯,老想把它跟自己以往比较熟悉的东西联系起来,按进既有图式的意思。老师课上讲的那个“增多减少”“减多增少”概念,虽然懂了但是不熟,不能把它变成自己运用自如的东西,我就把它跟正强化负强化联系起来,其实老师一再强调,说自己讲课有些东西不是那么科学严谨,他是运用类比象征手法,让来访者或者学员更容易理解那个意思就行。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60020/ee9823573e0fc208.jpeg)
老师还有个特长,特别擅长给人挖坑,天呐,感觉跟老师这样的咖学习,只有一个脑袋是不够的,得再多分裂出几个来才行,等到哪天跟着老师分裂出子脑袋,我是不是就能飞升上神位列仙班了呀,好期待。
网友评论
夸文章,也是你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