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品杜甫
品杜甫——抽象or具体 观念or意向

品杜甫——抽象or具体 观念or意向

作者: 李老师的读写教室 | 来源:发表于2018-05-26 20:05 被阅读0次

许多人深心爱写诗,竟为何?我不懂诗,有幸阅读名家品诗,有幸读诗从杜甫开始。

何谓好诗,大凡能令意象逼真、栩栩欲动、玲珑透彻、一层不隔,就是有神韵的好诗。

如:


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宋)梅尧臣《赠杜挺之》


梅诗向来讲究平淡,平淡出真,平淡出美。这许是与他的生活,性格,以及生活的环境相关,无可厚非。可平淡的道理全用理论表达,究竟什么才是“平淡的诗境”?很抽象,读者无法勾勒一幅具体固定的心像。

而看李白这首《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品杜甫——抽象or具体 观念or意向

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用这样的诗句赞美韦良宰平淡自然的诗境,用出水芙蓉象征,使“天然的诗境”这种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固定的图画。用出水的芙蓉代表清丽绝尘,出俗独立的文章风格。那种不加雕饰、天生丽质的风貌,就像亭亭玉立在读者面前。

一首优美的诗给人的印象,绝不是概念性的理论知识,而往往是一幅照明动人,似乎令人可以触及的真人真物。杜甫绝对是运用此方法的绝对高手。我们来看几首诗的比较:

品杜甫——抽象or具体 观念or意向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杜甫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晏几道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为稳。——陈后山

品杜甫——抽象or具体 观念or意向

哪句诗更让人看到了一幅画呢?同是表达久别,喜归,杜甫选择了夜阑秉烛的画面,因久别而话长,因话长而秉烛,秉烛相对,光影摇曳,又疑是梦,这种又喜又悲,似幻,似真,似梦的描绘,把伉俪间絮絮不睡的至情呈现在读者眼前。晏小山模仿杜诗,同杜诗一样富有动态,“银釭”一词甚至比“烛”更有明亮的色彩,多了一份犹恐入梦的难舍,也不难体味温软的画面。陈诗“忽忽心未稳”,也是写心魂不定,却比杜诗抽象多了。如何心未稳,在想什么?什么时候?没有画面的诗句不能引导读者进入切身实感的境域。

相关文章

  • 品杜甫——抽象or具体 观念or意向

    许多人深心爱写诗,竟为何?我不懂诗,有幸阅读名家品诗,有幸读诗从杜甫开始。 何谓好诗,大凡能令意象逼真、栩栩欲动、...

  • 具体抽象

    概念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观念 概念可能不完全或不准确 学习停留在概念里或者仅通过概念推演可能会偏离真相 自身的...

  • 抽象和具体

    前几天罗辑思维,听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就是说我们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为了快速的对某个人或者某件事做出一个简单的...

  • 具体和抽象

    在我们的身边,各种事物都存在着两种类型,一个叫具体,一个叫抽象。 一言不合就举例。 罗振宇在《奇葩说》里说,撩人的...

  • 抽象与具体

    你不抽象 你是最详实的具体 具体成荆棘鸟锥心的剌 具体成杜鹃鸟啼血的歌 具体成知更鸟蛰伏千年的传说 你不抽象 你是...

  • 具体和抽象

    文/石墨杨 有朋友说:钱、时间与力气不一样。因为时间、力气,都是抽象的,而钱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钱是具体的东西吗?...

  • 抽象与具体

    在数学里,抽象,一直是他难学的原因。 是呀,抽象,再抽象的东西,都是来自于具体的。数学的证明,在当今数学上,已经极...

  • 抽象与具体

    有的人 从具体走向抽象 有的人 从抽象走向具体 有的人 禁锢于具体,无法升腾 有的人 拘泥于抽象,没有归程 天地因...

  • 抽象和具体

    抽象和具体这两个概念,与数学、语言、文字等一样都是人类的自我发明。人们在生命活动中,发现除了花草树木这样具体的物质...

  • 焦虑 强迫

    强迫观念 强迫观念是指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情绪或意向,这些思想、表象、情绪或意向对患者来说,是没有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品杜甫——抽象or具体 观念or意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dfv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