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是儒家思想的根本。
通俗一点讲,孔子是劝导或者要求人要成为君子,变成了一个修养极高,思想高尚,行为无可挑剔的人。着重点是个人,当然君主也是个人。
孟子是劝导或者要求人要成为栋梁,变成一个有担当,有家国情怀,能救民于水火中的能担大义的人。着重点在人要做的事,当然乞丐也要做事。
都没问题,都是劝人向上向善的。对占比更多的人来说,既做不了君子,也成不了栋梁。但是绝对喜欢别人都是君子和栋梁,至于自己吗?呵呵!用孔孟标准要求别人,用西门大官人的标准来约束自己,是非常开心的。
一个说人一个说事,孔孟儒家思想就构成了完整体系。是中华民族的气质所在,也是我们中国人的精气神。
到了后来,朱理学演变为:存天理,灭人欲。就越来越和人性自由和解放相违背,以至于在某个时期差点被用糟粕这层纸包了,扔到垃圾堆里。是有糟粕的成分,也许还很多。但是真要全部扔了,咱们精气神也就没了呀。
成仁取义,虽然不适合所有的人,但是就有一些人因为这个信念,推动并改变着这个世界。
孟子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从“舜发于畎亩之中”到“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口气背下来,错个标点符号,算我输。
这一篇,激励了多少人,我是真不知道。但是多少学生因为背不下来,考试被扣分,我能猜个大概,比列小不了。
里面有一句: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括号里的字是斯还是是呢?
应该是三两年前,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不假思索说:“是”。但是他又问,为什么不是“斯”呢?
我犹豫了。
对呀,是斯还是是?也懵了。当年语文课本是哪个字呢?真不敢确定。这么多年,经常引用这句,都是用了是,问题是用斯也没毛病呀?把这个问题发到初中同学群里,也是吹皱一潭春水。让我沮丧的是,多数人言之凿凿说课本上就是斯。包括当年亲自教我这篇课文的语文老师。
我怎么一直用了是呢?最关键的是,我还经常一口气背下来忽悠小朋友要喜欢背诵。我这个是,是从哪里来的呢?
过后不久,网上为这事还闹得很热。天地良心,网上炒热这事和我没一毛钱关系。因为有好事者,居然找出来我上初中那个时代的语文课本。一下子为我平反昭雪,心中大快。
昨天有个间友,写到了这篇,用了斯。顺便问了一句,现在语文课本是哪个字?还好,还是是,不是斯。
曾经考证过这事,费了我老鼻子精力。孟子的原话是什么已经是个谜了,除非能时光穿越,再见到他问:“姓孟的缺德鬼,你到底用的是是还是斯?”
这篇太经典。唐朝《群书治要》有收录,宋朝的《太平御览》也有,明朝的《永乐大典》和清朝的《四库全书》自然也会有。有点意思,唐宋的有斯有是,不同出版社的还不一样。但是到了《永乐大典》就是是了,以后全部是是,不是斯。
这个查法不行呀,得换思路。
斯,这个,这个人。
是,这个。
但是明清小说里,斯这个词有了新用法。有点贬义的意思。所以斯的定义有了变化。
斯:这个,这人,这个家伙,这个小子。
是:这个。
是没变,斯变了。
可以猜想,大概率因为斯被俗化了。解缙领着那帮废柴酸儒编撰《永乐大典》引用这篇时候,就法定了用是,不用斯了。
前尘后果不去计较了。括号里的字是是,而不是斯。
这事我倒是建议语文老师,在一次不大不小的考试里,就考这个知识点。让小家伙们被扣了分吃了亏,然后再也不会把这个是,写成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