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二十天了,每天夜里十二点,都会站在阳台上,看小区一栋楼一栋楼亮得满满的灯火。

这个时间,是在单元外值完志愿者岗后,回家洗漱收拾消停,彻底安静下来的时间。
楼下静谧无人,楼上烟火充盈。城市街道清冷,小区夜色通明。
从没有过这种体验,一个城市四百多万人,能把在中国最漫长的夏天,在夜里延续的如此之晚,如此不约而同。
灯火多了,温暖。灯火太晚,伤感。
只是因为疫情。
每天都会有人说,没必要老说疫情的事了。我也会这么说。确实,始终把疫情挂在嘴上,很容易让人焦虑烦躁。可不说疫情,还能说些什么呢?
我和妻子在刻意回避,我和其他志愿者也在刻意回避,我和朋友聊天也会刻意回避,可是说不了几句,话题还是会回到疫情上,绕不过去。衣食住行工作规划梦想安排孩子老人,所有的出口,都堵在这一个点上,能怎么办?
不说疫情,就接近于无话可说了。就算和西安的女儿,兰州的家人打电话,没两句还是在关注疫情。拒绝不了关心,拒绝不了生活,就拒绝不了这个话题。
我开始上火,鼻炎在天气和消毒剂的双重作用下严重发作,妻子牙疼了一周还在持续,群里的邻居们,没有谁的心情真的云淡风轻,玩笑开过笑话发过之后,隔着手机屏,都能感觉到深深地无奈。
确实触摸到了很多很多的故事,因为疫情的相聚,因为疫情的别离,因为疫情的停止,因为疫情的孤寂。

我知道只是因为出了个差,两口子就只能分隔两地。
我知道老人和孩子只是隔了一个小区,就只能无奈的干望着。
我知道父母只是把几个月的孩子送回爷爷奶奶家想清闲两天,就只能成了老两口的煎熬。
我知道有孩子毕业已经准备面试上班了,就只能在家里眼看着失落。
我知道很多中年人的工作已经确定熬不过去了。
我知道很多朋友的创业万般无奈的搁浅。
写不了。
在这样的大艰难面前,个体的经历再痛苦,都显得微不足道,因为没有谁,在这种艰难中,没有自己的故事。
爱如何?
恨又如何?
豁达或者沉郁如何?
不甘或者随性又如何?
不在其中,就永远也不会真切的体会到那种无力感。个人情感再细腻,也只会在其中绞得丝丝寸断。
这是一个大时代下的大事件,它用这种残酷告诉我们,在绝对的现实面前,个人能坚守的,除了相信国家的力量抱团的力量之外,个人的其他一切心思和所谓的自我,都可以不值一提的放下。
生活从来不是一个个个体的生活,个体太脆弱,经不起现实的一点点风浪。
不说疫情说什么?
有志愿者说得很到位,疫情该说就说,但真的没必要沉重的透不过气来,根本不至于。
他说,已经很好了,现在不是一天天在好转吗?
他说,已经很好了,这样的封闭下,大家还都能保证基本的生活。
他说,已经很好了,大家理解和配合的程度真是超乎想象。
他说,已经很好了,瓜果下来,也没听谁说吃不到。
他说,已经很好了,大家都在坚持和尽力。
每一句话都不是敷衍,确实已经很好了,只不过所有人心里,还是希望更好,最好是明天醒来,就能听到消息说,疫情已经过去。
会过去的,只要忍耐足够,只要生活顽强存在。
继续说吧,说到疫情结束。

(喜欢我的文字,请关注公众号:中年情感叨叨者。极度欢迎转发!)
网友评论